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7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传统高校校园更新现状与启示 | 第17-22页 |
·大学老校区的现状 | 第17-18页 |
·传统校园与城市的区位关系 | 第17-18页 |
·传统校园的自然景观 | 第18页 |
·传统校园的人文气息 | 第18页 |
·大学老校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 第18-20页 |
·土地利用不合理 | 第19页 |
·旧有功能分区的转换与调整 | 第19-20页 |
·旧有交通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 第20页 |
·校园特性的缺乏 | 第20页 |
·经验总结与教训启示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大学老校区更新发展的理念与操作手法 | 第22-35页 |
·大学老校区更新的设计思想 | 第22-26页 |
·社会学原理在校园更新中的应用 | 第22页 |
·旧城改造理论在校园更新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整体性理论在校园更新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地域性理论在校园更新规划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校园更新规划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大学老校区更新的模式 | 第26-28页 |
·校园空间形态的协调统一 | 第26-27页 |
·校园功能分区的协调统一 | 第27页 |
·校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整合模式 | 第27-28页 |
·大学老校区更新的具体操作 | 第28-34页 |
·道路交通体系的改进 | 第28-29页 |
·功能布局的完善 | 第29-30页 |
·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整合 | 第30-32页 |
·历史人文肌理的延续 | 第32页 |
·自然景观与校园的和谐共生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学老校区更新展望及其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趋势 | 第35-40页 |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发展的展望 | 第35-36页 |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 | 第35页 |
·学科空间组院的基本格局走向 | 第35页 |
·科教服务区域将成为核心主干 | 第35页 |
·科研分离有所侧重、并行共进 | 第35-36页 |
·生活功能上衔接更加紧密 | 第36页 |
·大学与城市的融合性更强 | 第36页 |
·大学校园更新规划的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整体性概念下的校园更新规划 | 第36页 |
·校园空间景观的艺术处理 | 第36-37页 |
·塑造富有特色的大学气质 | 第37页 |
·大学校园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模式探讨 | 第37-39页 |
·老校区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 第37页 |
·大学校园与社区相结合模式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皖西学院老校区更新规划 | 第40-50页 |
·皖西学院概况 | 第40页 |
·老校区的现状 | 第40-41页 |
·校园更新规划的整体观 | 第41-42页 |
·功能分区的有机整合 | 第41-42页 |
·充分利用并整合原有自然河岸 | 第42页 |
·院落空间通过步行系统的有机联系 | 第42页 |
·尊重肌理文脉的功能分区 | 第42-44页 |
·交通系统的整合 | 第44-46页 |
·出入口的设置 | 第44-45页 |
·机动车道路系统 | 第45页 |
·步行系统 | 第45-46页 |
·静态交通布局 | 第46页 |
·校园绿地系统的完善与更新 | 第46-48页 |
·绿地景观规划思想 | 第46-47页 |
·空间景观规划 | 第47-48页 |
·校园与城市的共融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