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的内涵 | 第12-13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特征 | 第12页 |
二、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演进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应用的争议 | 第13-18页 |
一、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演进 | 第13-15页 |
二、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应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争议 | 第15-16页 |
三、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原因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18-22页 |
一、商标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数据分析 | 第18-20页 |
二、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形同虚设 | 第20-21页 |
三、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条件难以把握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一、缺乏评价因素的指引 | 第22页 |
二、难以收集相关证据 | 第22页 |
三、法官习惯直接适用法定赔偿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主要国家的惩罚性赔偿的比较研究 | 第24-31页 |
第一节 美国商标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 第24-26页 |
一、美国商标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案例 | 第24页 |
二、美国商标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条件 | 第24-25页 |
三、美国商标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赔偿标准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日本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 第26-27页 |
一、日本法院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态度 | 第26-27页 |
二、日本具有惩罚性质的“慰谢金” | 第27页 |
三、日本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赔偿标准的观点 | 第27页 |
第三节 英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 第27-29页 |
一、英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案例 | 第27-28页 |
二、英国的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 | 第28页 |
三、英国的惩罚性赔偿标准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美国、日本、英国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一、适用条件 | 第29-30页 |
二、赔偿标准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完善建议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 | 第31-37页 |
一、关于对“恶意”的判断标准 | 第31-34页 |
二、关于对“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 | 第34-37页 |
第二节 我国商标侵权中惩罚性赔偿的计算基准的认定 | 第37-41页 |
一、权利人的实际损失 | 第38-39页 |
二、侵权人所获得的利益 | 第39-40页 |
三、商标的许可使用费倍数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关于商标权惩罚性损害赔偿数额计算的重新思考 | 第41-45页 |
一、按照补偿性损害赔偿的标准的一定比例进行确定 | 第41-42页 |
二、设置惩罚性赔偿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 | 第42-43页 |
三、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限制 | 第43-44页 |
四、运用专家意见确定赔偿数额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