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新型Tripod并联机器人性能分析及尺寸优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第9-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第12-13页
        1.2.2 运动学与动力学第13-14页
        1.2.3 尺寸综合第14-15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第17-29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TRIPOD并联机器人建模与结构分析第17-20页
        2.2.1 机构模型分析第17-18页
        2.2.2 自由度分析第18-19页
        2.2.3 坐标系建立第19-20页
    2.3 运动学分析第20-25页
        2.3.1 位置逆解模型第20-21页
        2.3.2 位置正解模型第21-22页
        2.3.3 速度模型与加速度模型第22-25页
    2.4 动力学分析第25-28页
        2.4.1 动力学分析基础第25页
        2.4.2 动力学模型分析第25-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工作空间与奇异值分析第29-45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奇异性分析第29-32页
        3.2.1 雅克比矩阵分析第29页
        3.2.2 奇异位行分析第29-32页
    3.3 工作空间分析第3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并联机器人性能研究与尺度综合第45-61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机器人性能指标的确立第45-48页
        4.2.1 运动学性能指标第45-46页
        4.2.2 刚度性能指标第46-47页
        4.2.3 动力学性能指标第47-48页
    4.3 性能优化函数的建立第48-50页
        4.3.1 基于最大空间利用率的目标函数的建立第48-49页
        4.3.2 基于优化运动性能函数的建立第49页
        4.3.3 基于优化刚度性能函数的建立第49-50页
        4.3.4 基于优化动力学性能目标函数的建立第50页
    4.4 并联机器人多目标尺度综合第50-58页
        4.4.1 目标函数的建立第50-52页
        4.4.2 优化结果及分析第52-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1页
5 虚拟样机仿真与样机试验第61-79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三维模型与仿真建模第61-62页
    5.3 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第62-68页
        5.3.1 正解算法验证第62-63页
        5.3.2 逆解算法验证第63-65页
        5.3.3 速度与加速度模型验证第65-68页
    5.4 样机试验验证第68-77页
        5.4.1 试验目的第68页
        5.4.2 试验方案第68-70页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页
    6.2 展望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附录第89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9页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专利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压电式六维力测量仪数据采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