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加压焊论文

TC11/TC17钛合金线性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第10-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LFW原理及特点第15-18页
    1.3 LFW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第18-23页
        1.3.1 LFW温度场研究第18-22页
        1.3.2 LFW应力-应变场研究第22-23页
    1.4 焊接接头硬化及疲劳研究第23-25页
        1.4.1 焊接接头应变硬化行为第23-24页
        1.4.2 焊接接头疲劳行为第24-25页
    1.5 问题的导出第25-26页
    1.6 研究目标第26页
    1.7 整体研究方案第26-27页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2章 研究方法与设备第28-42页
    2.1 LFW数值计算模型第28-39页
        2.1.1 有限元基本原理第28-30页
        2.1.2 热源模型第30页
        2.1.3 塑性变形-传热耦合分析基本理论第30-32页
        2.1.4 焊缝金属形变模型第32-35页
        2.1.5 几何模型第35-36页
        2.1.6 材料模型第36-38页
        2.1.7 载荷和边界条件第38页
        2.1.8 模拟关键问题第38-39页
    2.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39-42页
        2.2.1 实验材料第39页
        2.2.2 实验设备第39-40页
        2.2.3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第40页
        2.2.4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第40-42页
第3章 TC11/TC17 LFW接头温度场和缩短量模拟第42-58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摩擦焊接过程接头温度场及轴向缩短量研究第42-45页
    3.3 焊接参数对接头温度场及轴向缩短量影响第45-56页
        3.3.1 振动频率对接头温度场及轴向缩短量影响第45-48页
        3.3.2 摩擦压力对接头温度场及轴向缩短量影响第48-50页
        3.3.3 振幅对接头温度场及轴向缩短量影响第50-53页
        3.3.4 接头温度场及轴向缩短量实验验证第53-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TC11/TC17 LFW接头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第58-86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焊接过程Y轴方向应力-应变场第58-68页
        4.2.1 Y轴方向应力场第58-63页
        4.2.2 Y轴方向应变场第63-68页
    4.3 焊接过程X轴方向应力-应变场第68-76页
        4.3.1 X轴方向应力场第68-72页
        4.3.2 X轴方向应变场第72-76页
    4.4 焊接过程等效应力-应变场第76-85页
        4.4.1 等效应力场第76-81页
        4.4.2 等效应变场第81-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5章 TC11/TC17 LFW接头组织及应变硬化行为第86-104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焊接接头形貌及组织特征第86-92页
        5.2.1 焊接参数对接头宏观形貌影响第86-87页
        5.2.2 焊接参数对接头微观组织影响第87-92页
    5.3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分析特征第92-94页
        5.3.1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第92-93页
        5.3.2 焊接参数对接头显微硬度的影响第93-94页
    5.4 焊接接头拉伸应变硬化行为及机制第94-103页
        5.4.1 焊接能量对接头拉伸强度的影响第94-95页
        5.4.2 应变速率对焊接接头拉伸强度的影响第95-97页
        5.4.3 焊接接头的拉伸应变硬化行为第97-100页
        5.4.4 接头拉伸断口形貌研究第100-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TC11/TC17 LFW接头低周疲劳性能第104-116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焊接接头的循环变形机制第104-109页
        6.2.1 焊接接头滞后回线第104-106页
        6.2.2 焊接接头循环软化特征第106-108页
        6.2.3 循环变形过程中的弹性模量第108-109页
    6.3 疲劳寿命和疲劳参数第109-112页
    6.4 疲劳断口形貌分析第112-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梯度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群集智能的复杂问题优化算法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