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导论 | 第14-32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4-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5 研究的重难点 | 第30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2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及理论背景 | 第32-58页 |
2.1 生态社会主义及佩珀的思想演进 | 第32-35页 |
2.1.1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 第32-34页 |
2.1.2 佩珀的思想演进 | 第34-35页 |
2.2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35-42页 |
2.2.1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爆发 | 第35-38页 |
2.2.2 生态运动兴起与发展 | 第38-40页 |
2.2.3 “传统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突显 | 第40-42页 |
2.3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42-58页 |
2.3.1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相关理论 | 第42-50页 |
2.3.2 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危机理论 | 第50-53页 |
2.3.3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53-55页 |
2.3.4 二十世纪“绿色”思想 | 第55-58页 |
3 戴维·佩珀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思想 | 第58-77页 |
3.1 佩珀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的剖析 | 第58-72页 |
3.1.1 佩珀对环境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的剖析 | 第58-62页 |
3.1.2 佩珀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多维分析 | 第62-70页 |
3.1.3 佩珀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 | 第70-72页 |
3.2 佩珀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策略 | 第72-77页 |
3.2.1 拒绝推行“生态帝国主义”和编织生态骗局 | 第72-74页 |
3.2.2 主张通过社会变革解决生态危机 | 第74-77页 |
4 戴维·佩珀关于重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 第77-94页 |
4.1 环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 | 第77-81页 |
4.1.1 技术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 | 第77-79页 |
4.1.2 生态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 | 第79-81页 |
4.2 佩珀对生态中心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81-86页 |
4.2.1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中心论有益” | 第81-83页 |
4.2.2 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中心论的批判 | 第83-86页 |
4.3 佩珀重塑新人类中心主义主体地位 | 第86-94页 |
4.3.1 佩珀为人类中心主义正名与辩护 | 第86-90页 |
4.3.2 佩珀构建“弱”的人类中心主义 | 第90-94页 |
5 戴维·佩珀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思想 | 第94-128页 |
5.1 填补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鸿沟 | 第94-109页 |
5.1.1 生态无政府主义及其主要原则 | 第94-99页 |
5.1.2 生态无政府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 第99-104页 |
5.1.3 加强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联合 | 第104-109页 |
5.2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当代生态社会主义 | 第109-116页 |
5.2.1 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则 | 第110-111页 |
5.2.2 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第111-113页 |
5.2.3 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 | 第113-115页 |
5.2.4 佩珀对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 | 第115-116页 |
5.3 佩珀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 | 第116-128页 |
5.3.1 对社会进行重构的缘由 | 第117-119页 |
5.3.2 生态社会主义构建原则 | 第119-121页 |
5.3.3 未来社会构建的目标与途径 | 第121-125页 |
5.3.4 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模型 | 第125-128页 |
6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评析 | 第128-160页 |
6.1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28-140页 |
6.1.1 促使生态社会主义带有鲜明的“红色”立场 | 第128-134页 |
6.1.2 从生态和社会正义视角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第134-137页 |
6.1.3 揭示了生态危机根源并提出了生态危机解决方案 | 第137-139页 |
6.1.4 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并构建了新型的未来社会 | 第139-140页 |
6.2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 第140-146页 |
6.2.1 企图在马克思主义与左翼之间找到“折衷态度” | 第141-142页 |
6.2.2 过分强调了生态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 第142-143页 |
6.2.3 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带有乌托邦性质 | 第143-145页 |
6.2.4 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 第145-146页 |
6.3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146-160页 |
6.3.1 依靠社会主义克服生态危机 | 第146-150页 |
6.3.2 促进“红绿联盟”改善全球生态 | 第150-152页 |
6.3.3 实行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 第152-157页 |
6.3.4 维护生态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 第157-160页 |
结语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1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1-172页 |
后记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