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插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公共广播电视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建设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前提 | 第19-27页 |
2.1 建设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资源 | 第19-23页 |
2.1.1 传统传播学理论 | 第19-21页 |
2.1.2 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政治学理论 | 第22-23页 |
2.1.4 经济学理论 | 第23页 |
2.2 建设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 | 第23-25页 |
2.2.1 坚持服务宗旨 | 第23-24页 |
2.2.2 维护国有产权 | 第24页 |
2.2.3 发展多元运营 | 第24-25页 |
2.3 发达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借鉴意义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及其构成 | 第27-36页 |
3.1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3.1.1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 第27-29页 |
3.1.2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 第29页 |
3.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组成 | 第29-31页 |
3.3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 | 第31-33页 |
3.3.1 发挥政府的主导者角色 | 第31页 |
3.3.2 强化社会的参与者角色 | 第31-32页 |
3.3.3 塑造广电的传播者角色 | 第32-33页 |
3.4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标 | 第33-36页 |
第4章 财源支撑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36-50页 |
4.1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源模式选择 | 第36-43页 |
4.1.1 发达国家公共广播电视的财源变迁 | 第36-40页 |
4.1.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财源现状 | 第40-43页 |
4.1.3 未来选择:财源多样化 | 第43页 |
4.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可行性财源 | 第43-50页 |
4.2.1 公共财政投入 | 第43-46页 |
4.2.2 广电运营收入 | 第46-48页 |
4.2.3 社会赞助收入 | 第48-50页 |
第5章 内容供给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50-65页 |
5.1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的供给模式选择 | 第50-58页 |
5.1.1 发达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迁 | 第50-53页 |
5.1.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的供给现状 | 第53-58页 |
5.1.3 未来选择:平台专门化 | 第58页 |
5.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选择 | 第58-65页 |
5.2.1 发达国家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标准 | 第59-62页 |
5.2.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节目类型 | 第62-65页 |
第6章 监管评价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65-73页 |
6.1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管模式选择 | 第65-69页 |
6.1.1 发达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监管模式 | 第65-67页 |
6.1.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监管现状 | 第67-68页 |
6.1.3 未来选择:监管多元化 | 第68-69页 |
6.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管评价制度 | 第69-73页 |
6.2.1 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监管制度 | 第69-71页 |
6.2.2 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