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拉曼散射光谱的发现 | 第10-12页 |
1.1.1 拉曼散射光谱的机理 | 第10-12页 |
1.1.2 共振拉曼 | 第12页 |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 第12-15页 |
1.2.1 SERS的产生 | 第12-13页 |
1.2.2 SERS的增强机理 | 第13-15页 |
1.3 SERS光谱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表征手段 | 第18-2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18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18-20页 |
2.2.1 聚苯乙烯胶体球(PS)阵列的组装 | 第18-19页 |
2.2.2 磁控溅射技术 | 第19页 |
2.2.3 Au: Ag纳米球壳阵列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4 探针分子的吸附 | 第20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20-24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0页 |
2.3.2 拉曼光谱仪 | 第20-21页 |
2.3.3 紫外可见吸收谱 (UV-Vis) | 第21页 |
2.3.4 X射线衍射 (XRD) | 第21-22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3.6 原子力显微镜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纳米粒子间等离子体耦合对Au: Ag纳米球壳阵列SERS性能的影响 | 第24-31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3.2.1 Au: Ag纳米球壳阵列的结构表征与光学性能 | 第25-28页 |
3.2.2 Au: Ag纳米球壳阵列的SERS重现性 | 第28-29页 |
3.3 Au: Ag双金属纳米球壳阵列的SERS增强因子(EF)的计算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对Au: Ag纳米球壳阵列SERS性能的影响 | 第31-40页 |
4.1 引言 | 第3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4.2.1 不同粗糙度的Au: Ag纳米球壳的结构表征 | 第31-35页 |
4.2.2 不同粗糙度的Au: Ag纳米球壳阵列的光学性能 | 第35-38页 |
4.3 增强因子的计算 | 第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球壳间纳米缝隙结构对Au: Ag纳米球壳阵列SERS性能的影响 | 第40-48页 |
5.1 引言 | 第4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5.2.1 Au: Ag纳米球壳缝隙阵列的结构表征 | 第40-43页 |
5.2.2 Au: Ag纳米球壳缝隙阵列的SERS性能 | 第43-44页 |
5.3 球碗结构纳米阵列的SERS性能 | 第44-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