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1.2.1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1.2.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1.2.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形成机理相关研究 | 第25页 |
1.2.4 知识产权价值估值风险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1.2.5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监控和预警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1.2.6 研究述评 | 第28-30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30-34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第31-32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 主要创新 | 第3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36-4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36-38页 |
2.1.1 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 第36-37页 |
2.1.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概念界定 | 第37页 |
2.1.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概念界定 | 第37-38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分析 | 第38-41页 |
2.2.1 知识经济理论及其分析 | 第3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分析 | 第38-39页 |
2.2.3 系统理论及其分析 | 第39页 |
2.2.4 有限理性理论及其分析 | 第39-40页 |
2.2.5 合作博弈理论及其分析 | 第40-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分析及创新 | 第42-58页 |
3.1 国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第42-45页 |
3.1.1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融资模式 | 第42-44页 |
3.1.2 以“日本”为代表的半市场化融资模式 | 第44-45页 |
3.2 国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第45-47页 |
3.2.1 以“四川内江”为代表的政府行政命令模式 | 第45页 |
3.2.2 以“上海浦东”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 第45-46页 |
3.2.3 以“北京模式”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市场化”模式 | 第46页 |
3.2.4 以“湖南湘潭”为代表的市场化主导模式 | 第46-47页 |
3.3 不同质押融资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47-51页 |
3.3.1 不同质押融资模式分析 | 第47-49页 |
3.3.2 国外质押融资模式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9-51页 |
3.4 第三方动态风险监控平台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的构建 | 第51-56页 |
3.4.1 第三方动态风险监控平台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体运行模式设计 | 第51-52页 |
3.4.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体及其运作机制 | 第52-54页 |
3.4.3 第三方动态风险监控平台的职能 | 第54-55页 |
3.4.4 第三方动态风险监控平台的构建方式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58-74页 |
4.1 系统动力学在风险分析中的优势及建模基础 | 第58-60页 |
4.1.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58-59页 |
4.1.2 系统动力学引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析中的优势 | 第59页 |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目标和系统边界 | 第59-60页 |
4.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影响因素 | 第60-65页 |
4.2.1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4.2.2 内部系统影响因素 | 第61-65页 |
4.3 风险子系统及其形成路径 | 第65-68页 |
4.3.1 政府与产业风险子系统及其形成路径 | 第65页 |
4.3.2 信用风险子系统及其形成路径 | 第65-66页 |
4.3.3 知识产权自身风险子系统及其形成路径 | 第66-67页 |
4.3.4 操作风险子系统及其形成路径 | 第67页 |
4.3.5 主体间关系风险子系统及其形成路径 | 第67-68页 |
4.4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68-73页 |
4.4.1 质押融资风险的传导路径 | 第68-71页 |
4.4.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涌现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前风险的静态评价 | 第74-96页 |
5.1 Vague集和TOPSIS方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 第74-75页 |
5.2 基于Vague集TOPSIS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75-81页 |
5.2.1 Vague集理论 | 第75-77页 |
5.2.2 TOPSIS方法的原理 | 第77-78页 |
5.2.3 基于Vague集的TOPSIS方法的理论 | 第78-81页 |
5.3 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静态评价指标体系 | 第81-84页 |
5.3.1 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81页 |
5.3.2 构建风险静态评价指标体系 | 第81-84页 |
5.4 基于Vague集TOPSIS方法的质押融资风险静态评价 | 第84-95页 |
5.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84页 |
5.4.2 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84-86页 |
5.4.3 构造评价指标Vague集的评判矩阵 | 第86-88页 |
5.4.4 构建适合度矩阵SM | 第88-89页 |
5.4.5 确定VPIS和VNIS | 第89-90页 |
5.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0-91页 |
5.4.7 计算欧式距离d_1~+ 和d_1~?及贴近度σ(A_1)) | 第91-94页 |
5.4.8 按贴近度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及结果分析 | 第94-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后风险的动态预警 | 第96-126页 |
6.1 Kalman滤波在质押融资风险预警中的适用性 | 第96-98页 |
6.2 Kalman滤波方法原理 | 第98-103页 |
6.2.1 Kalman滤波算法 | 第98-101页 |
6.2.2 质押融资风险预警空间状态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6.2.3 预警空间状态模型参数的计算 | 第102-103页 |
6.3 融资风险动态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样本的选择 | 第103-106页 |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3页 |
6.3.2 样本公司的选择 | 第103-106页 |
6.4 质押融资风险预警动态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06-114页 |
6.4.1 动态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06-108页 |
6.4.2 动态数据的全局主成分分析 | 第108-114页 |
6.5 基于Kalman滤波的质押融资风险预警 | 第114-115页 |
6.5.1 不同预警程度的划分 | 第114-115页 |
6.5.2 预警阈值的确定 | 第115页 |
6.6 Kalman滤波模型结果及其动态分析 | 第115-122页 |
6.6.1 检验样本的质押融资风险状态结果 | 第115页 |
6.6.2 检验样本的质押融资风险预测结果 | 第115-121页 |
6.6.3 模型结果的动态预警分析 | 第121-122页 |
6.7 总体判别准确率分析 | 第122-124页 |
6.7.1 总体预测精度分析 | 第122页 |
6.7.2 模型分类识别精度分析 | 第122-12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7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126-13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6-128页 |
7.1.1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第126页 |
7.1.2 揭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126-127页 |
7.1.3 引入模糊决策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静态评价方法 | 第127页 |
7.1.4 提出基于Kalman滤波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动态风险监控和预警 | 第127-128页 |
7.2 建议 | 第128-130页 |
7.2.1 提升融资企业知识产权的全方位管理 | 第128-129页 |
7.2.2 积极推进第三方动态风险监控平台的质押融资创新模式 | 第129页 |
7.2.3 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预警机制 | 第129页 |
7.2.4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 第129页 |
7.2.5 培养高精尖知识产权运营人才 | 第129-130页 |
7.3 研究局限与工作展望 | 第130-132页 |
附录 | 第132-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