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撞损失特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可行性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损失特性相关概念 | 第19-27页 |
2.1 汽车碰撞损失特性 | 第19页 |
2.2 参考依据 | 第19页 |
2.3 汽车碰撞试验 | 第19-22页 |
2.3.1 高速碰撞试验(NCAP) | 第20-21页 |
2.3.2 低速碰撞试验 | 第21-22页 |
2.4 统计数据 | 第22-25页 |
2.4.1 保险理赔数据 | 第23-24页 |
2.4.2 交通部门统计数据 | 第24-25页 |
2.5 军用飞机易损性 | 第25页 |
2.6 安全相似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汽车碰撞损失特性分析 | 第27-43页 |
3.1 汽车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3.2 碰撞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3.2.1 汽车自身特性与损失 | 第29页 |
3.2.2 碰撞速度与损失 | 第29-30页 |
3.2.3 碰撞方位与损失 | 第30-34页 |
3.3 统计数据的筛选及应用 | 第34-36页 |
3.3.1 保险理赔数据 | 第34-36页 |
3.3.2 碰撞试验数据 | 第36页 |
3.4 汽车碰撞损失特性相关方法 | 第36-43页 |
3.4.1 碰撞损失关键部件定义 | 第36-37页 |
3.4.2 损伤模式及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3.4.3 易损面积法 | 第38-39页 |
3.4.4 汽车碰撞刚度系数 | 第39-43页 |
第4章 汽车碰撞损失特性评估模式 | 第43-56页 |
4.1 研究边界和思路 | 第43-44页 |
4.1.1 研究边界条件 | 第43页 |
4.1.2 评估过程 | 第43-44页 |
4.2 价值关键部件 | 第44-45页 |
4.3 易损面积计算 | 第45-48页 |
4.3.1 关键部件易损面积 | 第45-47页 |
4.3.2 整车易损面积 | 第47-48页 |
4.4 碰撞损失关键部件 | 第48-49页 |
4.4.1 综合关键度计算 | 第48页 |
4.4.2 损伤模式及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4.5 汽车碰撞损失评估 | 第49-50页 |
4.6 新车型碰撞损失评估 | 第50-51页 |
4.7 汽车碰撞损失特性曲线 | 第51-56页 |
4.7.1 绘制碰撞损失特性曲线 | 第51-54页 |
4.7.2 汽车碰撞综合损失特性曲线 | 第54-56页 |
第5章 实例应用 | 第56-68页 |
5.1 汽车基本情况介绍 | 第56-57页 |
5.2 汽车部件价值分析 | 第57-58页 |
5.3 易损面积计算 | 第58-60页 |
5.4 DMEA | 第60-62页 |
5.5 损失价值计算 | 第62页 |
5.6 绘制损失特性曲线 | 第62-68页 |
5.6.1 正面碰撞 | 第62-63页 |
5.6.2 尾部碰撞 | 第63-64页 |
5.6.3 侧面碰撞 | 第64-66页 |
5.6.4 综合损失特性曲线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