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克隆整合对两种不同生态型喜旱莲子草入侵性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外来种入侵与外来植物入侵第12页
    1.2 克隆性、克隆生长和克隆植物第12-13页
    1.3 环境异质性第13页
    1.4 克隆植物的成功入侵与克隆整合作用第13-15页
    1.5 喜旱莲子草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5.1 喜旱莲子草的生物学特征和形态描述第15页
        1.5.2 喜旱莲子草的分布和入侵研究第15-16页
        1.5.3 喜旱莲子草的主要危害第16页
        1.5.4 喜旱莲子草入侵作用机理的研究第16-17页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6.1 研究目的第17页
        1.6.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异质性取食干扰条件下克隆整合对两种生态型喜旱莲子草的影响第19-33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2.1 受试植物第19-20页
        2.2.2 实验所需试剂与仪器第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4页
        2.3.1 植物的预培养第20页
        2.3.2 实验设计第20-21页
        2.3.3 生长指标的测定第21页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1页
        2.3.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21-22页
        2.3.6 木质素含量测定(Klason法[73])第22-23页
        2.3.7 总酚含量测定(Folin比色法)第23-24页
        2.3.8 数据分析第24页
    2.4 结果分析第24-30页
        2.4.1 取食胁迫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响应第24-26页
        2.4.2 取食胁迫条件下植物的根冠比的影响第26页
        2.4.3 取食胁迫条件下植物防御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第26-30页
    2.5 讨论第30-33页
        2.5.1 克隆整合对喜旱莲子草生长的影响第30-31页
        2.5.2 克隆整合对喜旱莲子草根冠比的影响第31页
        2.5.3 克隆整合对喜旱莲子草生理的影响第31-33页
第三章 异质性光照条件下克隆整合对两种生态型喜旱莲子草的影响第33-45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实验材料第33页
        3.2.1 受试植物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3.1 植物的预培养第33-34页
        3.3.2 实验设计第34页
        3.3.3 生长指标测定第34页
        3.3.4 生理指标测定第3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3.4.1 喜旱莲子草形态特征对光照强度的响应第34页
        3.4.2 培养基质对喜旱莲子草生长的影响第34-35页
        3.4.3 遮阴对喜旱莲子草叶绿素和叶氮含量的影响第35页
        3.4.4 培养基质对喜旱莲子草根冠比的影响第35-43页
    3.5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异质性金属污染条件下克隆整合对两种生态型喜旱莲子草的影响第45-63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实验材料第45-46页
        4.2.1 受试植物第45页
        4.2.2 试剂与仪器第45-46页
    4.3 实验方法第46-47页
        4.3.1 植物的预培养第46页
        4.3.2 实验设计第46-47页
        4.3.3 生长指标的测定第47页
        4.3.4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47页
        4.3.5 金属含量的测定第47页
        4.3.6 数据分析第47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7-60页
        4.4.1 植物对镉胁迫的生长响应第47-56页
            4.4.1.1 镉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47-48页
            4.4.1.2 镉处理对根冠比的影响第48-56页
        4.4.2 植物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第56-57页
        4.4.3 植物对金属镉的富集第57-60页
    4.5 讨论第60-63页
        4.5.1 异质性金属镉污染条件下克隆整合的影响第60-61页
        4.5.2 金属转运和克隆分株间的风险分摊效应第61-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创新点第64页
    5.3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5页
致谢第75-76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周期性亚波长结构的光学特性及其器件设计
下一篇:铜基、镍基催化剂非均相催化生物质甘油制备乳酸及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