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6-21页 |
1 中药有效部位的提出及意义 | 第16-17页 |
1.1 中药有效部位的概念 | 第17页 |
1.2 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的特点和优势 | 第17页 |
1.3 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关键 | 第17页 |
2 独一味的研究状况 | 第17-20页 |
2.1 药理活性 | 第17-18页 |
2.1.1 镇痛、抗炎作用 | 第17页 |
2.1.2 止血作用 | 第17-18页 |
2.1.3 抗肿瘤作用 | 第18页 |
2.2 临床应用 | 第18-19页 |
2.2.1 治疗骨外伤 | 第18页 |
2.2.2 癌症的镇痛 | 第18页 |
2.2.3 外伤、手术镇痛 | 第18-19页 |
2.2.4 止血 | 第19页 |
2.2.5 治疗肿瘤 | 第19页 |
2.3 化学成分 | 第19-20页 |
2.3.1 黄酮类成分 | 第19页 |
2.3.2 环烯醚萜类成分 | 第19-20页 |
2.3.3 苯乙醇类 | 第20页 |
2.3.4 其它成分 | 第20页 |
3 本题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3.1 指标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0页 |
3.2 独一味总黄酮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0页 |
3.3 独一味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 | 第20页 |
3.4 独一味总黄酮制剂研究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指标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1-3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1.1 仪器 | 第21页 |
1.2 材料 | 第21-2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2-35页 |
2.1 独一味药材TLC法定性鉴别 | 第22页 |
2.1.1 方法与结果 | 第22页 |
2.1.2 结果 | 第22页 |
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9页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4 显色剂用量的考察 | 第24-26页 |
2.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2.2.6 仪器精密度实验 | 第26-27页 |
2.2.7 显色反应稳定性实验 | 第27-28页 |
2.2.8 方法重复性实验 | 第28页 |
2.2.9 回收率试验 | 第28-29页 |
2.2.10 样品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9-35页 |
2.3.1 色谱条件 | 第29页 |
2.3.2 溶液配制 | 第29-30页 |
2.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0页 |
2.3.4 专属性试验 | 第30-31页 |
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2.3.6 精密度实验 | 第32页 |
2.3.7 稳定性实验 | 第32-33页 |
2.3.8 重复性实验 | 第33页 |
2.3.9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3-35页 |
2.3.10 制剂中木犀草素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独一味总黄酮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7-5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37页 |
1.2 药品试剂 | 第37-3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8-49页 |
2.1 药材提取工艺 | 第38-43页 |
2.1.1 独一味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2.1.2 计算公式 | 第38-39页 |
2.1.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2.1.4 提取溶媒的选择 | 第39-40页 |
2.1.5 粉碎粒度的选择 | 第40页 |
2.1.6 弱碱溶液的选择 | 第40-41页 |
2.1.7 浸泡时间的选择 | 第41页 |
2.1.8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2.1.9 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 第42-43页 |
2.2 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43-47页 |
2.2.1 样品预处理 | 第43页 |
2.2.2 树脂的预处理 | 第43页 |
2.2.3 树脂的选择 | 第43-44页 |
2.2.4 上样浓度的选择 | 第44页 |
2.2.5 上样速率的选择 | 第44-45页 |
2.2.6 洗脱溶剂的选择 | 第45页 |
2.2.7 最佳解吸附条件下的洗脱曲线及富集结果 | 第45-46页 |
2.2.8 分离纯化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 第46-47页 |
2.2.9 大孔树脂的重复利用 | 第47页 |
2.3 独一味精制中间体理化性质研究 | 第47-49页 |
2.3.1 平衡溶解度实验 | 第47页 |
2.3.2 光照影响试验 | 第47-48页 |
2.3.3 温度影响试验 | 第48页 |
2.3.4 湿度影响试验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独一味总黄酮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52-5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2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52页 |
1.2 材料 | 第5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2-58页 |
2.1 受试物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 镇痛实验 | 第53-56页 |
2.2.1 不同提取物醋酸扭体实验 | 第53页 |
2.2.2 纯化物醋酸扭体实验 | 第53页 |
2.2.3 醋酸扭体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2.2.4 不同提取物热板实验 | 第54-55页 |
2.2.5 纯化物热板实验 | 第55页 |
2.2.6 热板试验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2.3 止血实验 | 第56-58页 |
2.3.1 断尾止血实验 | 第56页 |
2.3.2 断尾止血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2.3.3 毛细管法止血实验 | 第57页 |
2.3.4 毛细管法止血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独一味总黄酮充液胶囊剂的制备及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9-6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9-60页 |
1.1.仪器 | 第59页 |
1.2 材料 | 第59-6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0-67页 |
2.1 处方研究 | 第60-63页 |
2.1.1 干粉膏的制备 | 第60页 |
2.1.2 溶解性试验 | 第60页 |
2.1.3 平衡水分的测定 | 第60页 |
2.1.4 PEG400含水量的选择 | 第60-61页 |
2.1.5 再分散性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61页 |
2.1.6 处方及工艺优化 | 第61-63页 |
2.1.6.1 稀释剂的选择 | 第61-62页 |
2.1.6.2 助悬剂及用量的选择 | 第62-63页 |
2.1.6.3 封口乙醇浓度的选择 | 第63页 |
2.1.7 处方确定及验证试验 | 第63页 |
2.2 溶出度考察 | 第63-66页 |
2.2.1 空白辅料干扰试验 | 第63-64页 |
2.2.2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64-65页 |
2.2.3 体外溶出度测定 | 第65-66页 |
2.3 独一味充液胶囊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66-67页 |
2.3.1 加速试验 | 第66页 |
2.3.2 室温留样试验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68页 |
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独一味总黄酮滴丸剂的制备及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69-7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9页 |
1.1 仪器 | 第69页 |
1.2 试药 | 第6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9-77页 |
2.1 处方与工艺研究 | 第70-73页 |
2.1.1 干粉膏的制备 | 第70页 |
2.1.2 独一味滴丸的制备方法 | 第70页 |
2.1.3 基质比例的考察 | 第70页 |
2.1.4 载药量的考察 | 第70-71页 |
2.1.5 冷凝剂的考察 | 第71-72页 |
2.1.5.1 冷凝剂的选择 | 第71页 |
2.1.5.2 液体石蜡中蜂蜡用量的选择 | 第71-72页 |
2.1.5.3 冷凝剂温度的选择 | 第72页 |
2.1.6 滴制成形性工艺研究 | 第72-73页 |
2.1.7 最佳工艺确定及验证 | 第73页 |
2.2 溶出度考察 | 第73-76页 |
2.2.1 空白辅料干扰试验 | 第73-75页 |
2.2.2 回收率试验 | 第75页 |
2.2.3 体外溶出度测定 | 第75-76页 |
2.3 独一味滴丸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76-77页 |
2.3.1 加速试验 | 第76页 |
2.3.2 室温留样试验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页 |
4 结论 | 第77-79页 |
全文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