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符号说明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1.3 研究的目标 | 第11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传统城域网接入技术面临的问题 | 第12-18页 |
2.1 传统城域以太网接入技术业务背景 | 第12页 |
2.1.1 城域以太网技术业务需求 | 第12页 |
2.2 传统城域网的以太接入技术分析 | 第12-14页 |
2.2.1 以太接入技术原理分析 | 第12-14页 |
2.2.2 以太接入技术面临的现状 | 第14页 |
2.3 传统城域网下MPLS 接入技术分析 | 第14-17页 |
2.3.1 L3VPN 技术分析 | 第15页 |
2.3.2 L2VPN 技术分析 | 第15-17页 |
2.3.3 MPLS 技术面临问题 | 第17页 |
2.4 城域网接入技术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1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VPLS 转发模型分析 | 第18-32页 |
3.1 VPLS 技术演进 | 第18-19页 |
3.2 VPLS 技术背景 | 第19-20页 |
3.3 VPLS 技术实现分析 | 第20-27页 |
3.3.1 VPLS 技术实现方式 | 第20-21页 |
3.3.2 PW 的创建 | 第21页 |
3.3.3 LDP 信令协议创建 | 第21-22页 |
3.3.4 BGP 信令协议 | 第22-23页 |
3.3.5 报文封装方式 | 第23页 |
3.3.6 MAC 地址管理方式 | 第23-24页 |
3.3.7 环路避免 | 第24-25页 |
3.3.8 报文转发过程 | 第25-27页 |
3.3.9 QinQ 配置和PW 上的报文封装 | 第27页 |
3.4 VPLS 技术优化H-VPLS | 第27-31页 |
3.4.1 H-VPLS 的接入方式 | 第28-30页 |
3.4.2 H-VPLS 冗余保护 | 第30页 |
3.4.3 H-VPLS 环路避免方法 | 第30-31页 |
3.4.4 H-VPLS 的QinQ 接入方式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上海电信郊县城域网的VPLS 实施架构技术设计 | 第32-41页 |
4.1 城域网环境下VPN 和NGN 核心业务需求分析 | 第32-35页 |
4.1.1 时延要求 | 第32-33页 |
4.1.2 抖动要求 | 第33-34页 |
4.1.3 丢包率要求 | 第34页 |
4.1.4 带宽要求 | 第34页 |
4.1.5 承载网可靠性要求 | 第34-35页 |
4.1.6 承载网安全要求 | 第35页 |
4.1.7 需求分析总结 | 第35页 |
4.2 城域以太网环境下VPLS 业务模型设计和配置实现 | 第35-40页 |
4.2.1 VPLS 接入VPRN 业务 | 第35-39页 |
4.2.2 VPLS 接入IES 业务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城域网环境下VPLS 接入技术的部署实现及现网测试 | 第41-55页 |
5.1 试点目的 | 第41页 |
5.2 城域以太网环境下VPLS 部署的网络结构 | 第41-42页 |
5.3 上海电信VPLS 组网结构 | 第42-45页 |
5.3.1 VPLS 接入IES 业务 | 第42-43页 |
5.3.2 试点网的组网结构 | 第43-45页 |
5.4 业务部署加载 | 第45-48页 |
5.4.1 NGN 业务的加载方式 | 第45-46页 |
5.4.2 大客户VPN 的接入 | 第46-47页 |
5.4.3 IPTV 业务接入 | 第47-48页 |
5.5 系统测试及测试结果 | 第48-53页 |
5.5.1 NGN 业务可靠性测试 | 第48-50页 |
5.5.2 IPTV 业务可靠性测试 | 第50-51页 |
5.5.3 QoS 测试 | 第51-52页 |
5.5.4 测试结论 | 第52-53页 |
5.6 上海电信城域网接入层优化结构 | 第53-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本文工作回顾 | 第55页 |
6.2 成果及意义 | 第55-56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