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第一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的研究现状 | 第8-27页 |
§1.1 猪瘟概况 | 第8-9页 |
§1.2 CSFV的病原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病毒粒子结构、形态及理化特性 | 第9-10页 |
§1.2.2 CSFV的抗原性、毒力和分型 | 第10-11页 |
§1.3 CSFV的繁殖过程及致病机理 | 第11-14页 |
§1.3.1 CSFV的侵入及其在宿主体内的分布 | 第11-12页 |
§1.3.2 CSFV在宿主细胞中的繁殖过程 | 第12-13页 |
§1.3.3 CSFV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机理 | 第13-14页 |
§1.4 CSF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4.1 CSFV的基因组结构 | 第14-22页 |
§1.4.2 CSFV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 猪瘟的防制策略与防制新技术的研究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广西流行野毒株序列分析 | 第27-42页 |
§2.1 材料 | 第27-28页 |
§2.1.1 毒株 | 第27-28页 |
§2.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2.1 RNA提取 | 第28-29页 |
§2.2.2 RT-PCR和nPCR | 第29-30页 |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0页 |
§2.2.4 纯化回收DNA片段 | 第30页 |
§2.2.5 纯化产物与PMD81-T Vector连接 | 第30页 |
§2.2.6 新鲜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 | 第30-31页 |
§2.2.7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1页 |
§2.2.8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9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2页 |
§2.2.10 计算机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 | 第32-40页 |
§2.3.1 PCR扩增结果 | 第33页 |
§2.3.2 质粒PCR及酶切鉴定结果 | 第33页 |
§2.3.3 CSFV E2基因的核苷酸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 第33-38页 |
§2.3.4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38-39页 |
§2.3.5 3株广西流行毒的系统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4.1 3株CSFV E2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 第40页 |
§2.4.2 3株CSFV E2糖蛋白抗原区氨基酸的变异 | 第40页 |
§2.4.3 3株CSFV E2糖蛋白的信号肽序列和TMR序列的分析 | 第40-41页 |
§2.5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猪瘟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区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2-57页 |
§3.1 材料 | 第42-43页 |
§3.1.1 毒株 | 第42页 |
§3.1.2 菌株与质粒 | 第42页 |
§3.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2-43页 |
§3.1.4 工具酶及试剂 | 第43页 |
§3.1.5 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3.2.1 广西玉林株与C-株E2基因的获取 | 第43页 |
§3.2.2 广西玉林株与C-株E2基因主要抗原区的获取 | 第43页 |
§3.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4页 |
§3.2.4 E2基因主要抗原区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4页 |
§3.2.5 表达蛋白的检测 | 第44-47页 |
§3.3 结果 | 第47-52页 |
§3.3.1 E2蛋白的抗原指数曲线 | 第47-48页 |
§3.3.2 E2基因主要抗原结构域扩增 | 第48页 |
§3.3.3 PGEME2-GXYL与PGEME2-C的PCR及酶切鉴定 | 第48-49页 |
§3.3.4 pPROEXE2-GXYL和pPROEXE2-C的PCR及酶切鉴定 | 第49-50页 |
§3.3.5 重组表达质粒pPROEXE2-GXYL和pPROEXE2-C构建 | 第50-51页 |
§3.3.6 大肠杆菌生长浓度OD_(600)值 | 第51页 |
§3.3.7 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3.4 讨论 | 第52-55页 |
§3.4.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52-53页 |
§3.4.2 表达毒株选择的依据 | 第53页 |
§3.4.3 重组表达质粒构建采用PGEM-T Easy载体 | 第53-54页 |
§3.4.4 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3.5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