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中国城市群的空间引力范围及边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安排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3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5页
    2.1 城市群概念及相关理论第17-19页
        2.1.1 城市群及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2 城市群形成的理论解释第18-19页
    2.2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一般界定标准及应用第19-23页
        2.2.1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标准第19-20页
        2.2.2 中国“15+8”城市群的划分概述第20-23页
    2.3 城市群对县域经济的辐射理论第23-24页
        2.3.1 县域经济相关概念第23页
        2.3.2 县域经济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5-32页
    3.1 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第25页
        3.1.1 实用性原则第25页
        3.1.2 简便性原则第25页
        3.1.3 客观性原则第25页
        3.1.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25页
    3.2 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中运用的方法和模型第25-28页
        3.2.1 聚类分析第25-27页
        3.2.2 中心城市引力模型第27-28页
        3.2.3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第28页
        3.2.4 两点间距离第28页
    3.3 城市群界定及空间范围判别标准的选定第28-31页
        3.3.1 核心城市聚类指标选取第29-30页
        3.3.2 引力半径的选取第30页
        3.3.3 经济联系强度指标的选取第30-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中国城市群空间引力范围的初步界定第32-52页
    4.1 基于聚类分析的核心城市的选取过程第32-35页
        4.1.1 核心城市选取的数据分析第32-35页
        4.1.2 城市群的潜在核心城市选取结果第35页
        4.1.3 核心城市选取的补充第35页
    4.2 基于引力半径的城市群范围界定第35-46页
        4.2.1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第36-38页
        4.2.2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第38-42页
        4.2.3 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第42-43页
        4.2.4 西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第43-45页
        4.2.5 东北地区的城市群范围界定第45-46页
    4.3 西部欠成熟核心城市的空间引力值分析第46-51页
        4.3.1 贵阳市为中心的不同引力值分析及比较第46-48页
        4.3.2 南宁市为中心的不同引力值分析及比较第48-49页
        4.3.3 兰州市为中心的不同引力值分析及比较第49页
        4.3.4 银川市为中心的不同引力值分析及比较第49-50页
        4.3.5 西部欠成熟地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中国城市群空间引力范围的边界分析第52-64页
    5.1 基于引力值的城市群边界模糊区域判定第52-55页
        5.1.1 黄河中下游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初步判定第52-53页
        5.1.2 长江中下游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初步判定第53-54页
        5.1.3 东南沿海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初步判定第54页
        5.1.4 西部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初步判定第54-55页
        5.1.5 东北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初步判定第55页
    5.2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的城市群最终划分结果第55-58页
        5.2.1 模糊地带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和判定结果第55-56页
        5.2.2 城市群划分完结的最终结果第56-58页
    5.3 基于县域尺度的边界模糊区域的进一步界定第58-62页
        5.3.1 黄河中下游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县域尺度界定第58-59页
        5.3.2 长江中下游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县域尺度界定第59-61页
        5.3.3 东北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县域尺度界定第61-62页
        5.3.4 南方地区边界模糊区域的县域尺度界定第62页
    5.4 城市群划分过程中有待深入探讨的部分第62-63页
        5.4.1 最终划分结果与“15+8”城市群格局的对比第62-63页
        5.4.2 部分城市群未划出的原因第63页
        5.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增强城市群辐射效应的政策建议第64-68页
    6.1 成熟的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4-65页
        6.1.1 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方向第64页
        6.1.2 成熟城市群辐射地区的发展思路第64-65页
    6.2 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第65-66页
        6.2.1 比较成熟的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方向第65-66页
        6.2.2 比较成熟的城市群辐射地区的发展思路第66页
    6.3 相对成熟与尚未成熟的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6-67页
        6.3.1 相对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方向第66页
        6.3.2 相对成熟城市群辐射地区的发展思路第66-67页
        6.3.3 尚未成熟的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7页
    6.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原始数据第73-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介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皇岛市社区矫正队伍研究
下一篇: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WTO协调机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