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百年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8页
        1.4.1DNDC模型第15-17页
        1.4.2 气候倾向率第17页
        1.4.3 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第17页
        1.4.4 滑动平均值第17-18页
        1.4.5 空间分析方法第18页
        1.4.6 控制变量法第18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1.6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0-23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20-21页
    2.2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第21-23页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3-37页
    3.1 耕地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3-26页
    3.2 气象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6-28页
        3.2.1 1908、1930、1959年气象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6-27页
        3.2.2 1980、2000年气象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7-28页
    3.3 土壤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8-31页
    3.4 地形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1页
    3.5 数据库的构成第31-33页
    3.6 数据库的建立第33-37页
第4章 松嫩平原百年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第37-45页
    4.1 松嫩平原百年平均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第37-39页
        4.1.1 时序变化特征第37页
        4.1.2 空间分布特征第37-38页
        4.1.3 趋势变化特征第38-39页
    4.2 松嫩平原百年最高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第39-41页
        4.2.1 时序变化特征第39页
        4.2.2 空间分布特征第39-40页
        4.2.3 趋势变化特征第40-41页
    4.3 松嫩平原百年最低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第41-42页
        4.3.1 时序变化特征第41页
        4.3.2 空间分布特征第41-42页
        4.3.3 趋势变化特征第42页
    4.4 松嫩平原百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第42-44页
        4.4.1 时序变化特征第42-43页
        4.4.2 空间分布特征第43-44页
        4.4.3 趋势变化特征第44页
    4.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松嫩平原耕地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第45-53页
    5.1 时序变化特征第45-46页
    5.2 空间分布特征第46-50页
    5.3 时空变化特征第50-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6章 松嫩平原耕地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特征第53-60页
    6.1 时序变化特征第53-54页
    6.2 空间分布特征第54-58页
    6.3 时空变化特征第58-59页
    6.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7章 气象要素与松嫩平原耕地有机碳储量、密度的关系第60-75页
    7.1 松嫩平原持续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的时空分布第60-69页
        7.1.1 持续耕地 0-3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第60-62页
        7.1.2 持续耕地 0-5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第62-64页
        7.1.3 持续耕地 0-3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空变化第64-67页
        7.1.4 持续耕地 0-5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空变化第67-69页
    7.2 气象要素与耕地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第69-71页
        7.2.1 平均气温与耕地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第69-70页
        7.2.2 最高气温与耕地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第70页
        7.2.3 最低气温与耕地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第70-71页
        7.2.4 降水与耕地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第71页
    7.3 气象要素与耕地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第71-74页
        7.3.1 平均气温与耕地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第71-72页
        7.3.2 最高气温与耕地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第72页
        7.3.3 最低气温与耕地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第72-73页
        7.3.4 降水与耕地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第73-74页
    7.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与讨论第75-78页
    结论第75-76页
    讨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DC模型土壤有机碳变化和作物产量空间估算--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
下一篇:1、无关供者HSCT中HLA-C位点不匹配增加HLA-A、B、DRB1位点匹配受者aGVHD的发病率2、结核性胸腔积液中CD4~+T、CD8~+T细胞分泌活性IL-16的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