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三七的简介 | 第11-16页 |
1.1.1 三七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1.1.2 三七的主要成分 | 第13页 |
1.1.3 三七的功效及药理作用 | 第13-16页 |
1.1.3.1 三七根的功效 | 第13-15页 |
1.1.3.2 三七叶及茎的功效 | 第15页 |
1.1.3.3 三七花的功效 | 第15-16页 |
1.1.4 三七的资源分布及生长特性 | 第16页 |
1.2 愈伤组织 | 第16-19页 |
1.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6-17页 |
1.2.2 愈伤组织的调控 | 第17页 |
1.2.3 愈伤组织的褐变 | 第17-18页 |
1.2.4 再生植株 | 第18-19页 |
1.3 发根农杆菌及其质粒 | 第19-21页 |
1.3.1 发根农杆菌的简介 | 第19页 |
1.3.2 Ri质粒的结构 | 第19-20页 |
1.3.3 Ri质粒的类型 | 第20页 |
1.3.4 发根农杆菌的致病过程 | 第20-21页 |
1.4 毛状根 | 第21-22页 |
1.4.1 毛状根及其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21页 |
1.4.2 毛状根诱导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展望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2 三七愈伤组织的调控 | 第26-27页 |
2.2.1 不同的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26页 |
2.2.2 不同的抗氧化剂对愈伤组织的褐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不同的pH值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27页 |
2.2.4 不同的继代周期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27页 |
2.3 三七的植株再生 | 第27-30页 |
2.3.1 普通愈伤组织的不定芽的诱导 | 第27-28页 |
2.3.2 三七不定芽的继代培养 | 第28-29页 |
2.3.3 不定根的诱导 | 第29页 |
2.3.4 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 第29-30页 |
2.4 三七毛状根的诱导 | 第30-31页 |
2.4.1 菌种活化和培养 | 第30页 |
2.4.2 毛状根的诱导 | 第30-31页 |
2.5 三七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3-51页 |
3.1 不同的激素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不同的抗氧化剂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 不同的pH值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不同的培养周期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 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 第41-48页 |
3.5.1 普通愈伤组织的不定芽的诱导 | 第41-43页 |
3.5.2 不定芽的继代培养 | 第43-45页 |
3.5.3 不定根的诱导 | 第45-46页 |
3.5.4 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 第46-48页 |
3.6 三七毛状根的诱导 | 第48-51页 |
3.6.1 不同的菌种对不同的外植体诱导毛状根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2 不同浓度的AS对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