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精神病态者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34页
   ·精神病态第12-14页
     ·精神病态的概念第12页
     ·精神病态的评定第12-14页
       ·评定量表第13页
       ·自陈量表第13-14页
   ·精神病态者的情绪障碍及其神经基础第14-20页
     ·精神病态者的情绪障碍第15-18页
       ·情绪识别第15-17页
       ·情绪信息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第17-18页
       ·情绪记忆第18页
     ·精神病态者的情绪障碍的神经基础第18-20页
   ·精神病态者的情绪障碍的相关理论模型第20-31页
     ·低恐惧模型第20页
     ·强化敏感性理论第20-22页
     ·躯体标记假说第22-23页
     ·暴力抑制模型第23-24页
     ·情绪整合系统模型第24-27页
     ·反应调节模型第27-29页
     ·各种理论的总体评价第29-31页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31页
     ·本土化研究不足第31页
     ·理论之间存在着争议第31页
   ·问题提出第31-34页
     ·研究假设第32页
     ·研究价值第32-33页
       ·理论价值第32页
       ·实践价值第32-33页
     ·研究思路第33-34页
       ·修订量表第33页
       ·理论验证第33-34页
第二部分 问卷修订第34-43页
   ·研究目的第34页
   ·测量工具第34-37页
     ·精神病态特质问卷(PPI)第34-36页
     ·其他效度量表第36-37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7页
     ·研究对象第37页
     ·研究方法第37页
     ·统计方法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被试基本情况第37-38页
     ·PPI 得分情况第38-39页
     ·PPI 信度第39页
     ·PPI 效度第39-42页
       ·相关效度第39-40页
       ·区分效度第40-41页
       ·效标效度第41-42页
     ·精神病态特质的基本特征第42-43页
       ·PPI 得分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第42页
       ·PPI 得分与犯罪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第42-43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第43-54页
   ·实验一第43-48页
     ·研究目的第43页
     ·研究假设第43页
     ·研究方法第43-45页
       ·被试第43页
       ·实验材料第43-44页
       ·实验程序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反应时第46页
       ·错误率第46-47页
     ·讨论第47-48页
   ·实验二第48-54页
     ·研究目的第48页
     ·研究假设第48页
     ·研究方法第48-50页
       ·被试第48页
       ·实验材料第48-49页
       ·实验程序第49-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反应时第50-51页
       ·错误率第51页
     ·讨论第51-54页
第四部分 总的讨论第54-59页
   ·PPI 修订第54-56页
     ·信度第54页
     ·效度第54-56页
     ·精神病态者的基本特征第56页
   ·实验结果总讨论第56-59页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59-61页
   ·结论第59页
   ·不足及展望第59-61页
附录第61-64页
 附录1:精神病态特质问卷(部分)第61页
 附录2: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P 量表(部分)第61-62页
 附录3:人格障碍诊断问卷中的反社会人格障碍量表(部分)第62页
 附录4: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中的精神病态分量表(部分)第62-63页
 附录5:实验所用图片示例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
下一篇:男性监狱警察工作家庭冲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以新疆某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