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客车牵引力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牵引力控制技术概述 | 第13-15页 |
1.3 牵引力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1.3.1 传统车牵引力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1.3.2 电动车牵引力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1.3.3 路面识别技术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电动客车动力学研究 | 第23-35页 |
2.1 电动客车整车模型基础 | 第23-26页 |
2.1.1 参考坐标系建立 | 第24页 |
2.1.2 整车动力学模型假设 | 第24-25页 |
2.1.3 整车模型总体架构 | 第25-26页 |
2.2 电动客车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26-33页 |
2.2.1 悬架动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2.2 车身动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2.2.3 轮胎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2.2.4 车轮动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2.2.5 转向系动力学模型 | 第32页 |
2.2.6 车速控制模型 | 第32-33页 |
2.2.7 轮毂电机模型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模糊最优滑转率识别的牵引力控制策略 | 第35-47页 |
3.1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 | 第35-36页 |
3.2 标准路面附着特性曲线 | 第36-38页 |
3.3 模糊最优滑转率识别技术 | 第38-43页 |
3.3.1 车轮滑转率计算 | 第38页 |
3.3.2 利用附着系数计算 | 第38-39页 |
3.3.3 模糊最优滑转率识别技术 | 第39-40页 |
3.3.4 最优滑转率识别器设计 | 第40-43页 |
3.4 模糊最优滑转率识别的牵引力控制策略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牵引力控制离线仿真验证 | 第47-59页 |
4.1 验证模型主要参数 | 第47-48页 |
4.2 离线仿真模型 | 第48页 |
4.3 离线仿真验证 | 第48-58页 |
4.3.1 车辆在低附着路面起步加速工况 | 第49-54页 |
4.3.2 车辆在对接路面起步加速工况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牵引力控制硬件在环仿真验证 | 第59-77页 |
5.1 电动客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第59-60页 |
5.2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工具简介 | 第60-61页 |
5.3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实施方案 | 第61-63页 |
5.4 硬件在环仿真模型 | 第63-65页 |
5.4.1 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63-64页 |
5.4.2 牵引力控制器模型 | 第64-65页 |
5.5 硬件在环仿真验证 | 第65-75页 |
5.5.1 车辆在中附着路面起步加速工况 | 第65-68页 |
5.5.2 车辆在低附着路面起步加速工况 | 第68-71页 |
5.5.3 车辆在对接路面起步加速工况 | 第71-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