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基于DIC技术钢筋混凝土锈胀开裂全过程分析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2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第13-15页
        1.2.3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研究方法第15-16页
        1.2.4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护与监测第16-17页
    1.3 文本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7-18页
        1.3.1 基于DIC技术锈蚀钢筋混凝土表面开裂研究第17页
        1.3.2 钢筋混凝土表面锈胀裂缝长度、宽度特性分析第17页
        1.3.3 钢筋混凝土内部锈胀裂缝分形特征及锈蚀产物成分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3页
第2章 基于DIC技术钢筋混凝土表面相对变形发展时变规律第23-45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DIC技术原理第24-25页
    2.3 试验方法第25-27页
        2.3.1 试件制作第25-26页
        2.3.2 试验步骤第26-27页
    2.4 试件上表面相对变形场时变演化规律第27-31页
        2.4.1 未配箍筋试件上表面相对变形场时变演化规律第27-28页
        2.4.2 配箍筋试件上表面相对变形场时变演化规律第28-31页
    2.5 试件上表面初始开裂定量评判标准第31-32页
    2.6 试件上表面初始开裂位置分析第32-35页
        2.6.1 试件上表面横向初始开裂位置分析第32-34页
        2.6.2 试件上表面纵向初始开裂位置分析第34-35页
    2.7 箍筋锈蚀对试件上表面相对变形的影响第35-37页
    2.8 纵筋锈蚀对试件上表面相对变形的影响第37-40页
        2.8.1 纵筋锈蚀对试件上表面纵向初始开裂时刻影响第37-38页
        2.8.2 纵筋锈蚀对试件上表面相对变形影响分析第38-40页
    2.9 纵筋锈蚀对混凝土表而相对变形场影响范围分析第40-42页
    2.10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第3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表面锈胀裂缝长度及宽度特性第45-67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试件设计及制作第46-47页
    3.3 试件表面裂缝纵向延伸长度的时变规律研究第47-50页
        3.3.1 未配置箍筋试件上表面纵向裂缝长度时变规律分析第47-49页
        3.3.2 配置箍筋试件上表面纵向裂缝长度时变规律分析第49-50页
    3.4 试件表面裂缝宽度与锈蚀产物量的关系研究第50-63页
        3.4.1 钢筋混凝土锈胀开裂模型第50-51页
        3.4.2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测量第51-52页
        3.4.3 锈蚀产物量的测量第52-57页
        3.4.4 试件表面平均裂缝宽度与有效锈层厚度研究第57-59页
        3.4.5 混凝土试件表面裂缝宽度预测第59-63页
    3.5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第4章 钢筋混凝土内部锈胀裂缝的分形特征及锈蚀产物形貌特征第67-85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试验研究第67-69页
        4.2.1 材料参数第67-68页
        4.2.2 试验步骤第68-69页
    4.3 混凝土内部锈胀开裂模式分析第69-71页
    4.4 锈胀裂缝分形特征描述第71-75页
        4.4.1 锈胀裂缝分布的分形几何描述第71页
        4.4.2 不同锈蚀程度试件锈胀裂缝分形特征第71-75页
    4.5 混凝土内部锈胀裂缝分布及种类分析第75-78页
        4.5.1 锈胀裂缝在混凝土内部分布区域分析第75-76页
        4.5.2 混凝土内部锈胀裂缝种类分析第76-78页
    4.6 锈蚀产物成分及形貌分析第78-82页
        4.6.1 钢筋与混凝土界面处锈蚀产物成分及形貌分析第78-80页
        4.6.2 锈胀裂缝中溢锈成分及形貌分析第80-82页
    4.7 结论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8页
    5.1 本文主要结论第85-86页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86页
    5.3 研究展望第86-88页
附录第88-95页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衰落信道下CPM信号接收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机载全波形LiDAR数据的地形与建筑物重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