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52页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6-21页 |
1.1.1 分子识别 | 第16-20页 |
1.1.1.1 葫芦脲 | 第17-18页 |
1.1.1.2 其他主体分子的分子识别 | 第18-20页 |
1.1.2 自组装 | 第20-21页 |
1.2 超两亲分子 | 第21-29页 |
1.2.1 超两亲分子的非共价合成 | 第21-25页 |
1.2.1.1 利用氢键构建超两亲分子 | 第21-22页 |
1.2.1.2 利用主-客体识别构筑超两亲分子 | 第22-24页 |
1.2.1.3 利用金属与配体的配位相互作用构筑超两亲分子 | 第24页 |
1.2.1.4 利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构筑超两亲分子 | 第24-25页 |
1.2.1.5 利用π-π相互作用构筑超两亲分子 | 第25页 |
1.2.2 超两亲分子的功能 | 第25-29页 |
1.2.2.1 可控自组装 | 第26页 |
1.2.2.2 构建刺激响应表面 | 第26-27页 |
1.2.2.3 构建可控传输的纳米容器 | 第27-28页 |
1.2.2.4 构建响应性材料 | 第28-29页 |
1.3 超分子骨架人工酶 | 第29-36页 |
1.3.1 具有空腔结构的人工酶 | 第30-32页 |
1.3.1.1 大环化合物模拟天然酶 | 第31页 |
1.3.1.2 容器分子模拟天然酶 | 第31-32页 |
1.3.2 利用非共价锚定策略设计人工酶 | 第32-34页 |
1.3.2.1 合成的受体-配体复合物 | 第32-33页 |
1.3.2.2 蛋白-配体复合物 | 第33-34页 |
1.3.2.3 核酸-配体复合物 | 第34页 |
1.3.3 纳米尺寸的人工酶 | 第34-35页 |
1.3.4 智能酶模型 | 第35-36页 |
1.4 葫芦[n]脲系列分子的超分子化学 | 第36-41页 |
1.4.1 葫芦[n]脲系列分子的合成 | 第36-37页 |
1.4.2 葫芦[n]脲系列分子的主-客体化学 | 第37-38页 |
1.4.3 基于含有CB[6]的轮烷复合物的分子机器和开关 | 第38-39页 |
1.4.4 在CB[8]分子中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 | 第39页 |
1.4.5 葫芦[n]脲分子介导的化学反应 | 第39-40页 |
1.4.6 其他的超分子体系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2页 |
第二章 立论依据 | 第52-56页 |
1. 基于CB[6]分子构建具有pH响应的人工硒酶 | 第52-53页 |
2. 构建基于CB[7]分子的超两亲分子自组装纳米胶囊 | 第53页 |
3. 构建基于CB[8]分子的超两亲分子自组装纳米水解酶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基于葫芦[6]脲构建具有pH响应的人工硒酶 | 第56-84页 |
3.1 序言 | 第56-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3.2.3.1 有机硒化合物1的合成 | 第59-61页 |
3.2.3.2 有机硒化合物2的合成 | 第61-62页 |
3.2.3.3 葫芦[6]脲分子的合成 | 第62-63页 |
3.2.3.4 酸碱滴定曲线 | 第63页 |
3.2.3.5 ~1H NMR滴定实验 | 第63页 |
3.2.3.6 TNB法(直接法)测试GPx活力 | 第63-64页 |
3.2.3.7 双酶还原法(间接法)测试GPx活力 | 第64页 |
3.2.3.8 稳态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6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78页 |
3.3.1 有机硒化合物1的酸碱滴定曲线 | 第64-65页 |
3.3.2 CB[6]分子与有机硒化合物1分子形成的准轮烷分子的表征 | 第65-67页 |
3.3.3 不同pH值下准轮烷分子的形成与解散 | 第67-68页 |
3.3.4 有机硒化合物1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68-72页 |
3.3.4.1 TNB法测试有机硒化合物1的GPx活力 | 第68-69页 |
3.3.4.2 双酶还原法测试有机硒化合物1的GPx活力 | 第69-70页 |
3.3.4.3 有机硒化合物1的稳态动力学性质研究 | 第70-72页 |
3.3.5 形成准轮烷结构对有机硒化合物1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第72-76页 |
3.3.5.1 pH=6时加入不同量的CB[6]对有机硒化合物1活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5.2 pH=7时加入不同量的CB[6]对有机硒化合物1活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5.3 不同pH值下加入1:1的CB[6]对有机硒化合物2活力的影响 | 第74-76页 |
3.3.6 调控反复性研究 | 第76页 |
3.3.7 不同pH值下准轮烷活力的变化 | 第76-77页 |
3.3.8 pH响应人工硒酶的完善 | 第77-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四章 构建基于葫芦[7]脲的超两亲分子自组装纳米胶囊 | 第84-104页 |
4.1 序言 | 第84-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9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5-8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86-91页 |
4.2.3.1 客体分子(化合物9)的合成 | 第86-89页 |
4.2.3.2 葫芦[7]脲分子的合成 | 第89页 |
4.2.3.3 囊泡的制备 | 第89-90页 |
4.2.3.4 囊泡的解组装 | 第90页 |
4.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90页 |
4.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90页 |
4.2.3.7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 第90页 |
4.2.3.8 体外的药物释放研究 | 第90-91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1-96页 |
4.3.1 超两亲分子的构建与自组装 | 第91-93页 |
4.3.2 囊泡的解组装 | 第93-94页 |
4.3.3 体外的药物释放实验 | 第94-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第五章 构建基于葫芦[8]脲的超两亲分子自组装纳米水解酶 | 第104-128页 |
5.1 序言 | 第104-10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5-11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05-106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06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06-114页 |
5.2.3.1 客体分子(化合物16)的合成 | 第106-110页 |
5.2.3.2 客体分子(化合物21)的合成 | 第110-112页 |
5.2.3.3 主体分子葫芦[8]脲(CB[8])的合成 | 第112-113页 |
5.2.3.4 囊泡的制备 | 第113页 |
5.2.3.5 水解酶活力基团的引入 | 第113页 |
5.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113页 |
5.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113页 |
5.2.3.8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 第113-114页 |
5.2.3.9 PNPA水解活力测试体系及方法 | 第114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5.3.1 超两亲分子的构建与自组装 | 第114-115页 |
5.3.2 超两亲分子组装体的表征 | 第115-117页 |
5.3.2.1 超两亲分子组装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115-116页 |
5.3.2.2 超两亲分子组装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116-117页 |
5.3.2.3 超两亲分子组装体的动态光散色(DLS)表征 | 第117页 |
5.3.3 超两亲分子组装体的功能化 | 第117-120页 |
5.3.4 催化机理的研究 | 第120-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