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7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33页 |
1.2.1 土地利用数字重建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2 不同重建方法的研究综述 | 第19-3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字环境背景的建立 | 第37-5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7-41页 |
2.1.1 研究区位置 | 第37页 |
2.1.2 行政区划 | 第37-38页 |
2.1.3 自然环境 | 第38-40页 |
2.1.4 研究区特点 | 第40-41页 |
2.2 数据的动态获取 | 第41-53页 |
2.2.1 数据源概述 | 第41-43页 |
2.2.2 不同数据源中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 第43-51页 |
2.2.3 环境背景数据的提取 | 第51-53页 |
2.3 空间数据库的集成 | 第53-55页 |
第3章 地形图土地利用信息分析 | 第55-72页 |
3.1 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行性及可信度分析 | 第55-61页 |
3.1.1 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行性分析 | 第55-56页 |
3.1.2 地形图提取土地信息的可信度分析 | 第56-61页 |
3.2 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对比分析 | 第61-72页 |
第4章 基于历史文献的土地开垦正向分析 | 第72-84页 |
4.1 基于历史聚落演变的土地开垦分析 | 第72-78页 |
4.1.1 基于地名志的屯落信息提取 | 第73-74页 |
4.1.2 聚落演变特征与土地开垦分析 | 第74-78页 |
4.2 基于聚落分布和耕作半径的历史耕地重建 | 第78-84页 |
4.2.1 耕作半径的计算 | 第79-82页 |
4.2.2 基于聚落分布和耕作半径的历史耕地重建 | 第82-84页 |
第5章 重建模型的理论基础及构建 | 第84-102页 |
5.1 土地利用数字重建理论基础 | 第84-87页 |
5.2 土地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重建模型构建 | 第87-102页 |
5.2.1 土地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重建的建模目的 | 第87-88页 |
5.2.2 土地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重建模型的框架设计 | 第88-90页 |
5.2.3 土地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重建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 第90-102页 |
第6章 镇赉县土地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重建模型 | 第102-143页 |
6.1 数量控制模块 | 第102-105页 |
6.2 空间转换规则模块 | 第105-116页 |
6.2.1 镇赉县近 50 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105-107页 |
6.2.2 基于双年际监测的土地利用转换过程分析 | 第107-109页 |
6.2.3 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分析 | 第109-113页 |
6.2.4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113-116页 |
6.3 概率模块 | 第116-133页 |
6.3.1 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自然环境驱动因子分析 | 第117-123页 |
6.3.2 镇赉县 1930 年代土地适宜性图 | 第123-133页 |
6.4 空间网格化分配模块 | 第133-134页 |
6.5 土地利用数字重建结果精度验证与分析 | 第134-143页 |
第7章 过去百年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143-158页 |
7.1 强度分析法基本概念与流程 | 第143-149页 |
7.1.1 强度分析法基本概念 | 第143-144页 |
7.1.2 强度分析法流程 | 第144-149页 |
7.2 过去百年镇赉县土地变化强度分析 | 第149-15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3页 |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58-161页 |
8.1.1 研究结论 | 第158-160页 |
8.1.2 创新之处 | 第160-161页 |
8.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9页 |
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科研工作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179-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