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坨油田开发后期稠油冷采工艺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国内高凝稠油的开采工艺现状 | 第12-15页 |
| 1.2.2 国外高凝稠油的开采工艺现状 | 第15-17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2 牛心坨油田生产现状 | 第19-30页 |
| 2.1 牛心坨油田概况 | 第19-21页 |
| 2.1.1 地质概况 | 第19页 |
| 2.1.2 开发历程 | 第19-21页 |
| 2.2 牛心坨油田原油的物性情况 | 第21-24页 |
| 2.2.1 牛心坨油田原油物性分析 | 第21页 |
| 2.2.2 牛心坨油田原油含蜡研究 | 第21-23页 |
| 2.2.3 牛心坨油田原油凝固点研究 | 第23-24页 |
| 2.3 牛心坨油田生产工艺及成本情况 | 第24-29页 |
| 2.3.1 热水循环工艺 | 第24-27页 |
| 2.3.2 电加热工艺 | 第27-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稠油冷采工艺与捞油工艺研究 | 第30-34页 |
| 3.1 稠油冷采工艺研究 | 第30-31页 |
| 3.2 捞油生产工艺研究 | 第31-3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工艺的研究 | 第34-64页 |
| 4.1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情况分析 | 第34页 |
| 4.2 牛心坨油田原油的入泵研究 | 第34-36页 |
| 4.3 牛心坨油田原油举升的研究 | 第36-45页 |
| 4.3.1 牛心坨油田原油黏温性的研究 | 第36-40页 |
| 4.3.2 牛心坨油田原油流动性的研究 | 第40-45页 |
| 4.4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现场试验 | 第45-51页 |
| 4.4.1 试验选井 | 第45-46页 |
| 4.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 4.5 牛心坨油田降凝降黏剂的研究 | 第51-62页 |
| 4.5.1 牛心坨油田降凝降黏剂的筛选 | 第51-54页 |
| 4.5.2 牛心坨油田降凝降黏剂的室内试验 | 第54-59页 |
| 4.5.3 牛心坨油田降凝降黏剂的现场试验 | 第59-62页 |
| 4.5.4 牛心坨油田降凝降黏剂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5 牛心坨油田捞油工艺研究 | 第64-67页 |
| 6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实施方案 | 第67-75页 |
| 6.1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实施思路 | 第67页 |
| 6.2 辅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67-73页 |
| 6.2.1 井口提温技术的研究 | 第67-70页 |
| 6.2.2 配套技术的应用 | 第70-73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7 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价 | 第75-80页 |
| 7.1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实施情况 | 第75页 |
| 7.2 牛心坨油田稠油冷采效果评价 | 第75-78页 |
| 7.2.1 总体效果 | 第75-77页 |
| 7.2.2 节能效果 | 第77-78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 8.1 结论 | 第80页 |
| 8.2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作者简历 | 第85-86页 |
| 附表 | 第86-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