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7页 |
1.5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19-25页 |
2.1 产业联动概念 | 第19-20页 |
2.1.1 产业联动与产业关联 | 第19页 |
2.1.2 产业联动与产业互动 | 第19-20页 |
2.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1页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1-22页 |
2.2.4 产业链理论 | 第22页 |
2.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机理分析 | 第22-23页 |
2.3.1 物流服务外包 | 第23页 |
2.3.2 物流产业分离 | 第23页 |
2.3.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 第23页 |
2.4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3章 基于VAR模型的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3.1 理论模型的设定 | 第25-27页 |
3.1.1 向量自回归理论 | 第25页 |
3.1.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25页 |
3.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25-26页 |
3.1.4 脉冲响应分析 | 第26页 |
3.1.5 方差分解分析 | 第26-27页 |
3.2 数据的选择 | 第27页 |
3.3 实证分析 | 第27-34页 |
3.3.1 平稳性检验 | 第27-29页 |
3.3.2 协整分析 | 第29-31页 |
3.3.3 格兰杰因果分析 | 第31页 |
3.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31-33页 |
3.3.5 方差分解分析 | 第33-34页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第4章 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4.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4.1.1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业的联动 | 第36页 |
4.1.2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制造业的联动 | 第36-37页 |
4.2 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完善的成因分析 | 第37-41页 |
4.2.1 制造业角度 | 第37-39页 |
4.2.2 物流业角度 | 第39-41页 |
第5章 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1-48页 |
5.1 灰色关联模型理论基础 | 第41页 |
5.2 灰色关联模型的具体步骤 | 第41-42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42-46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43页 |
5.3.2 数据搜集 | 第43-44页 |
5.3.3 数据预处理 | 第44-45页 |
5.3.4 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5.4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 第46-48页 |
第6章 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6.1 物流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 | 第48页 |
6.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页 |
6.1.2 加强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 第48页 |
6.1.3 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 | 第48页 |
6.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 第48-49页 |
6.2.1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 第48-49页 |
6.2.2 加强人才建设 | 第49页 |
6.3 经济危机下联动发展的契机 | 第49-51页 |
6.3.1 制造业积极参与两业联动 | 第49页 |
6.3.2 物流业要加大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 | 第49-5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指标 | 第55-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