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1.1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1.1 基因序列分析 | 第17页 |
1.1.2 亚基结构 | 第17-18页 |
1.1.3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系统关系 | 第18-20页 |
1.1.4 半夏属凝集素的原核表达 | 第20-22页 |
1.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2.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3页 |
1.2.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23-24页 |
1.2.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4 内生真菌的活性研究 | 第26-28页 |
1.3 植物与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1.3.1 F.oxysporum简介 | 第28-29页 |
1.3.2 F.oxysporum的致病机制 | 第29页 |
1.3.3 植物抗病原微生物的两种防御途径:PTI和ETI | 第29-31页 |
1.3.4 PTI介导的抗F.oxysporum反应 | 第31页 |
1.3.5 ETI介导的抗F.oxysporum反应 | 第31-32页 |
1.3.6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介导的抗F.oxysporum反应 | 第32-3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克隆、特征分析和原核表达 | 第36-55页 |
2.1 引言 | 第36-3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2.2.1 材料 | 第38页 |
2.2.2 DNA提取 | 第38页 |
2.2.3 总RNA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4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PCR产物扩增、纯化及测序 | 第39-40页 |
2.2.5 序列分析 | 第40页 |
2.2.6 不含信号肽的半夏属植物凝集素基因的扩增 | 第40页 |
2.2.7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第40页 |
2.2.8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可溶性分析 | 第40-4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2.3.1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4页 |
2.3.2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44-46页 |
2.3.3 甘露糖位点突变后的半夏凝集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50页 |
2.3.4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原核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第50-51页 |
2.3.5 甘露糖位点突变后的半夏凝集素的原核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第51-53页 |
2.4 讨论 | 第53-55页 |
2.4.1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序列分析 | 第53页 |
2.4.2 甘露糖位点突变后的半夏凝集素的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2.4.3 原核表达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亚细胞定位及对ROS的响应 | 第55-67页 |
3.1 引言 | 第55-5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3.2.1 材料 | 第57页 |
3.2.2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页 |
3.2.3 亚细胞定位 | 第57页 |
3.2.4 活性氧爆发(ROS)测定 | 第57-58页 |
3.2.5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5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3.3.1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亚细胞定位 | 第58-60页 |
3.3.2 甘露糖位点突变后的半夏凝集素的亚细胞定位 | 第60-61页 |
3.3.3 半夏属植物凝集素的ROS测定 | 第61-62页 |
3.3.4 甘露糖位点突变后的半夏凝集素的ROS测定 | 第62-63页 |
3.3.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63-64页 |
3.4 讨论 | 第64-67页 |
第四章 基于半夏凝集素基因、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和聚酮合酶基因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半夏内生真菌 | 第67-93页 |
4.1 引言 | 第67-6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4.2.1 材料 | 第69页 |
4.2.2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69-70页 |
4.2.3 半夏内生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0页 |
4.2.4 内生真菌的ITS鉴定及PTA、NRPS、PKS基因的扩增 | 第70-71页 |
4.2.5 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初筛 | 第71页 |
4.2.6 次生代谢产物的制备 | 第71页 |
4.2.7 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复筛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8页 |
4.3.1 半夏内生真菌分离菌株的数量和种类 | 第72页 |
4.3.2 半夏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72-75页 |
4.3.3 半夏内生真菌NRPS基因的扩增 | 第75-77页 |
4.3.4 半夏内生真菌PKS基因的扩增 | 第77-83页 |
4.3.5 半夏内生真菌PTA基因的扩增 | 第83-84页 |
4.3.6 半夏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 | 第84-88页 |
4.4 讨论 | 第88-93页 |
4.4.1 半夏内生真菌的类群 | 第88-89页 |
4.4.2 半夏内生真菌的NRPS基因的分析 | 第89-90页 |
4.4.3 半夏内生真菌的PKS基因的分析 | 第90页 |
4.4.4 半夏内生真菌的PTA基因的分析 | 第90-91页 |
4.4.5 半夏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分析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拟南芥SWI-SNF相关的染色体结合蛋白对尖孢镰刀菌的抗菌机制研究 | 第93-122页 |
5.1 引言 | 第93-9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9页 |
5.2.1 材料 | 第95页 |
5.2.2 拟南芥种植条件 | 第95页 |
5.2.3 F.oxysporum的培养条件 | 第95页 |
5.2.4 F.oxysporum的接菌方法 | 第95-96页 |
5.2.5 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 | 第96页 |
5.2.6 SWI-SNF和SWI-SNF1突变体的筛选 | 第96页 |
5.2.7 转基因植株的转化 | 第96-97页 |
5.2.8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97页 |
5.2.9 拟南芥RNA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97页 |
5.2.10 拟南芥各器官SWI-SNF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97页 |
5.2.11 外源MeJA对SWI-SNF表达的影响 | 第97-98页 |
5.2.12 JA信号途径突变体coil和myc2中SWI-SNF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第98页 |
5.2.13 SWI-SNF对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8页 |
5.2.14 外源SA对SWI-SNF表达的影响 | 第98页 |
5.2.15 SA信号途径突变体npr1-2中SWI-SNF的表达分析 | 第98-99页 |
5.2.16 SWI-SNF对SA信号途径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9页 |
5.2.17 F. oxysporum处理后Col-0和swisnf突变体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99页 |
5.2.18 双突变体植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9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8页 |
5.3.1 SWI-SNF突变体的鉴定及抗菌表型分析 | 第99-103页 |
5.3.2 SWI-SNF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的抗菌表型分析和突变体的互补实验 | 第103-104页 |
5.3.3 SWI-SNF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5.3.4 SWI-SNF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5页 |
5.3.5 SWI-SNF基因表达模式 | 第105-106页 |
5.3.6 外源MeJA对SWI-SNF表达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3.7 COI1和MYC2对SWI-SNF表达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3.8 SWI-SNF基因在JA信号途径的作用 | 第108-109页 |
5.3.9 SA对SWI-SNF表达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3.10 NPR1对SWI-SNF表达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3.11 SWI-SNF基因在SA信号途径的作用 | 第111-112页 |
5.3.12 SWI-SNF基因在拟南芥抗F. oxysprum的作用 | 第112-115页 |
5.3.13 SWI-SNF1基因突变体的鉴定、双突变体的构建及抗菌表型分析 | 第115-117页 |
5.3.14 swisnf1 swisnf3双突变体的鉴定及抗菌表型分析 | 第117-118页 |
5.4 讨论 | 第118-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附录 | 第13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