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动员”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1.2.2 环保社会组织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环境治理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环保社会组织 | 第20页 |
1.3.2 政治机会 | 第20-21页 |
1.3.3 社区动员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22-24页 |
1.4.1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资料来源 | 第23-24页 |
1.5 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 第24-27页 |
1.5.1 理论视角 | 第24-25页 |
1.5.2 分析框架 | 第25-27页 |
第2章 A组织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个案介绍 | 第27-36页 |
2.1 S市垃圾分类行动发展史 | 第27-32页 |
2.1.1 S市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及政策 | 第27-30页 |
2.1.2 S市Z区垃圾分类行动的成效 | 第30-32页 |
2.2 A组织简介 | 第32-33页 |
2.2.1 A组织成立的背景 | 第32-33页 |
2.2.2 A组织的业务活动及社区垃圾分类成效 | 第33页 |
2.3 G住宅区基本情况 | 第33-36页 |
2.3.1 G住宅区居民、设施情况 | 第33-34页 |
2.3.2 G住宅区内相关组织 | 第34-36页 |
第3章 政治机会:A组织社区动员的外部条件 | 第36-47页 |
3.1 政府信任:A组织成功典型的树立 | 第37-42页 |
3.1.1 信任的基础:基于环保行动的政社互动 | 第37-40页 |
3.1.2 信任的强化:“杨波模式”的塑造 | 第40-42页 |
3.2 政府支持:物资供给与授权式动员 | 第42-47页 |
3.2.1 正式支持:宣传物资与配套设施的完善 | 第43-44页 |
3.2.2 非正式支持:“协调人”的保驾护航 | 第44-47页 |
第4章 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网络:A组织社区动员的内部支持 | 第47-61页 |
4.1 正式关系网络:社区内组织 | 第48-56页 |
4.1.1 业委会:基于代理型组织职责的重申 | 第48-51页 |
4.1.2 志愿者组织:基于党员身份认同的行动 | 第51-53页 |
4.1.3 物业公司:基于市场逻辑与情感逻辑的动员 | 第53-56页 |
4.2 非正式关系网络:邻里关系 | 第56-58页 |
4.2.1 居民互动:邻里关系的活化 | 第56-57页 |
4.2.2 社区参与:邻里关系的推动 | 第57-58页 |
4.3 动员网络的作用机制:认同体系的类型构建 | 第58-61页 |
4.3.1 宏观层面:道德认同、空间认同 | 第58-59页 |
4.3.2 中观层面:组织认同、社区认同 | 第59页 |
4.3.3 微观层面:邻里认同、党员认同 | 第59-61页 |
第5章 手段及目标实现:A组织的社区动员策略与成效 | 第61-74页 |
5.1 行动成效的保障:多样化动员策略 | 第61-68页 |
5.1.1 总体式宣传动员: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 | 第61-63页 |
5.1.2 局部性参与动员:公共空间里的互动 | 第63-65页 |
5.1.3 阶段性竞争动员:垃圾分类“排行榜”的发布 | 第65-66页 |
5.1.4 常规性互惠交换:绿色账户的使用 | 第66-68页 |
5.2 行动成效的实现:社区综合效益的显现 | 第68-74页 |
5.2.1 社区关系网络作用的巩固 | 第69-70页 |
5.2.2 社区规范的形成 | 第70页 |
5.2.3 社区信任的形成 | 第70-74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81页 |
6.1 结论 | 第74-77页 |
6.1.1 环保社会组织的社区动员何以可能 | 第74页 |
6.1.2 环保社会组织在社区垃圾分类中的作用 | 第74-76页 |
6.1.3 垃圾分类何以成功 | 第76-77页 |
6.2 讨论 | 第77-79页 |
6.2.1 集体行动理论的回应 | 第77-78页 |
6.2.2 政治过程理论的回应 | 第78-79页 |
6.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2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