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已有文献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义和利的内涵及其发展 | 第12-13页 |
·义和利关系的研究 | 第13页 |
·传统义利思想观念的研究 | 第13-15页 |
·已有研究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较少对传统义利思想发展过程和体系的全面、系统分析 | 第15页 |
·存在片面概括重要思想家义利思想全貌的倾向 | 第15页 |
·需要进一步对传统义利思想进行客观、辩证分析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 第18-33页 |
·传统义利思想发展过程 | 第18-25页 |
·先秦思想流派的义利思想 | 第18-20页 |
·汉代至宋明时期的义利思想 | 第20-22页 |
·明清思想家的义利思想 | 第22-25页 |
·传统义利思想的基本类型 | 第25-27页 |
·重义轻利型 | 第25-26页 |
·重利轻义型 | 第26页 |
·义利协调型 | 第26-27页 |
·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观念 | 第27-30页 |
·怎样看待义利关系 | 第27-28页 |
·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途径 | 第28-29页 |
·作为义利思想理论基础的独特的人性论 | 第29-30页 |
·传统义利思想对处理道德和利益关系的影响 | 第30-33页 |
·宋明的事功学派对“永嘉”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明清义利、理欲统一观对“徽商”群体文化的影响 | 第31页 |
·义利思想家与封建统治者对义利思想的不同表述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3-44页 |
·传统义利思想评述 | 第33-37页 |
·传统义利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33-34页 |
·传统义利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34-35页 |
·应当结合当代现实对义利思想进行辩证分析和完善 | 第35-37页 |
·传统义利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37-39页 |
·义利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37-38页 |
·“义利”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 第38-39页 |
·传统义利思想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39-44页 |
·义利思想与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联系 | 第39-41页 |
·义利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义利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联系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与教育对策 | 第44-56页 |
·道德和利益间的关系 | 第44-47页 |
·学者和领导人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 | 第44-45页 |
·利益和道德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45-47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思考 | 第47-48页 |
·充分认识义利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 第47页 |
·坚持商业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 第47-48页 |
·注重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推进法制和道德调节的结合 | 第48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教育思考 | 第48-56页 |
·用传统义利思想的基本观点引导青年学生 | 第48-52页 |
·用传统义利思想的特色话语吸引青年学生 | 第52-54页 |
·用义利思想的生动事例打动青年学生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