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视频编码 | 第15-17页 |
1.2.2 视频无线传输研究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研究机构 | 第17-18页 |
1.3.2 关键技术研究 | 第18-24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第2章 视频HEVC编码 | 第27-47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HEVC编码技术 | 第28-39页 |
2.2.1 HEVC编码框架 | 第28-30页 |
2.2.2 四叉树单元划分 | 第30-32页 |
2.2.3 帧内预测 | 第32-34页 |
2.2.4 帧间预测 | 第34-36页 |
2.2.5 变换和量化 | 第36-37页 |
2.2.6 熵编码 | 第37页 |
2.2.7 环路滤波 | 第37-39页 |
2.3 HEVC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39-41页 |
2.3.1 四叉树单元划分因素 | 第39-40页 |
2.3.2 帧内预测因素 | 第40页 |
2.3.3 帧间预测因素 | 第40页 |
2.3.4 其他因素 | 第40-41页 |
2.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2.4.1 实验设置 | 第41-42页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2.5 视频HEVC 编码的应用前景 | 第44-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基于决策树的HEVC编码机制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率失真决策 | 第48-53页 |
3.2.1 率失真 | 第48-50页 |
3.2.2 率失真决策过程 | 第50-53页 |
3.3 低复杂度HEVC编码机制 | 第53-56页 |
3.3.1 视频编码特征 | 第53-55页 |
3.3.2 编码单元深度相关性 | 第55-56页 |
3.3.3 基于编码单元深度的低复杂度HEVC编码机制 | 第56页 |
3.4 基于决策树的HEVC编码单元划分 | 第56-60页 |
3.4.1 决策树模型 | 第57页 |
3.4.2 ID3决策树分类器 | 第57-59页 |
3.4.3 编码单元划分机制实现 | 第59-60页 |
3.5 实验与分析 | 第60-64页 |
3.5.1 实验设置 | 第60-61页 |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自适应编码单元深度区间HEVC编码机制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编码单元深度区间 | 第66-72页 |
4.2.1 编码单元划分过程 | 第66-69页 |
4.2.2 编码单元分布特性 | 第69-70页 |
4.2.3 编码单元深度区间定义 | 第70-72页 |
4.3 自适应编码单元深度区间 | 第72-75页 |
4.4 实验与分析 | 第75-80页 |
4.4.1 实验设置 | 第75-76页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混合时隙视频传输机制 | 第81-100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IEEE 802.11e EDCA传输机制 | 第82-86页 |
5.2.1 EDCA多优先级区分机制 | 第82-84页 |
5.2.2 EDCA内部碰撞机制 | 第84-85页 |
5.2.3 EDCA外部碰撞机制 | 第85-86页 |
5.3 混合时隙传输机制 | 第86-88页 |
5.3.1 混合时隙内部碰撞机制 | 第86-87页 |
5.3.2 混合时隙外部碰撞机制 | 第87-88页 |
5.4 混合时隙传输机制建模 | 第88-95页 |
5.4.1 马尔科夫链模型 | 第89-92页 |
5.4.2 混合时隙建模 | 第92-95页 |
5.5 实验与分析 | 第95-99页 |
5.5.1 实验设置 | 第95-96页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6-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