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4-15页 |
(一)研究角度创新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4页 |
(三)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品德与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的研究依据和价值 | 第15-28页 |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论 | 第15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三)认知发现理论 | 第16页 |
(四)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的政策依据 | 第16-17页 |
(一)国务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要求 | 第16-17页 |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7页 |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的价值 | 第17-28页 |
(一)课程标准的对比和衔接 | 第18-21页 |
(二)教材的对比和衔接 | 第21-24页 |
(三)教与学的对比和衔接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4页 |
一、中小学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方面存在的差异 | 第28-30页 |
(一)学习心理和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二)学习习惯的对比分析 | 第29页 |
(三)学生课堂学习态度和方法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二、中小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上存在的差异 | 第30-34页 |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三)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对比分析 | 第32页 |
(四)评价方式和师生情感构建的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 第34-41页 |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教学 | 第34-36页 |
(一)已有层面的教学 | 第34-35页 |
(二)渐断层面的教学 | 第35页 |
(三)升格层面的教学 | 第35-36页 |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衔接 | 第36-40页 |
(一)对中小学学生心理衔接的关注 | 第36-37页 |
(二)对中小学学习兴趣衔接的关注 | 第37-38页 |
(三)对中小学学习习惯衔接的关注 | 第38页 |
(四)对中小学学习方法衔接的关注 | 第38-39页 |
(五)对思想品德学习技能衔接的关注 | 第39-40页 |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 第40-41页 |
(一)归纳综合能力衔接 | 第40页 |
(二)阅读理解能力衔接 | 第40页 |
(三)探究分析能力衔接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