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0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4页 |
| (一)居民参与 | 第10-11页 |
| (二)社区治理 | 第11-12页 |
| (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 | 第12-14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四、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 (一)社会治理理论 | 第16-18页 |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 (二)访谈法 | 第19页 |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 (四)调查问卷法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东沙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 | 第20-27页 |
| 一、参与内容丰富且以文化娱乐类为主 | 第20-21页 |
| 二、参与主体多元且类别清晰 | 第21-22页 |
| 三、参与方式多样且倾向于网络化、组织化参与 | 第22-27页 |
| 第二章 东沙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7-39页 |
|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27-32页 |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 (二)社区满意度和认同感调查情况 | 第28-31页 |
| (三)居民的参与意愿调查 | 第31-32页 |
| 二、存在问题 | 第32-35页 |
| (一)总体参与率不高且呈现不平衡态势 | 第32-33页 |
| (二)参与范围狭窄且参与程度不够 | 第33-34页 |
| (三)参与形式单一且层次不高 | 第34-35页 |
| (四)理性参与的意识有待增强 | 第35页 |
| (五)参与的效能不高 | 第35页 |
| 三、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 (一)社区居委会没有回归自治地位 | 第36页 |
| (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缺乏激励机制 | 第36页 |
| (三)居民缺乏归属感,自治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 (四)公民社会发育不足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国外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经验与启示 | 第39-43页 |
| 一、国外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经验 | 第39-41页 |
| (一)美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 | 第39-40页 |
| (二)英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 | 第40-41页 |
| 二、国外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启示 | 第41-43页 |
| (一)政府倾向于宏观管理,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空间 | 第41页 |
| (二)制定政策法规,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保障 | 第41-42页 |
| (三)培育社区非政府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载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的对策 | 第43-51页 |
| 一、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社区 | 第43-44页 |
| (一)准确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 | 第43-44页 |
| (二)社区居委会真正回归自治地位 | 第44页 |
| 二、创新居民参与制度机制,拓展参与渠道 | 第44-46页 |
| (一)完善参与制度 | 第44-45页 |
| (二)健全参与机制 | 第45页 |
| (三)畅通参与渠道 | 第45-46页 |
| 三、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 | 第46-48页 |
| (一)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 第46页 |
| (二)制定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 | 第46页 |
| (三)拓宽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筹集渠道 | 第46-47页 |
| (四)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 第47页 |
| (五)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合作联动 | 第47-48页 |
| 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提升居民参与能力 | 第48-51页 |
| (一)塑造积极的公民精神 | 第48页 |
| (二)培育社区自治意识 | 第48-49页 |
| (三)培育社区公共价值观 | 第49页 |
| (四)提升居民参与能力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