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2.1 Mira模型介绍 | 第14-15页 |
1.3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3.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16页 |
1.3.2 边界层概念 | 第16-17页 |
1.3.3 有限体积法 | 第17-18页 |
1.4 自动优化程序设计的方法介绍 | 第18-22页 |
1.4.1 网格变形技术 | 第18-19页 |
1.4.2 试验设计(DOE) | 第19-20页 |
1.4.3 拉丁超立方体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LHS) | 第20页 |
1.4.4 近似模型 | 第20-21页 |
1.4.5 优化算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Mira模型的CFD分析 | 第22-32页 |
2.1 前处理 | 第22-27页 |
2.1.1 车轮接地面的处理 | 第22-23页 |
2.1.2 网格划分 | 第23页 |
2.1.3 网格技术 | 第23-24页 |
2.1.4 建立分析域 | 第24-25页 |
2.1.5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5-27页 |
2.2 后处理-车身关键部分的气动阻力分析 | 第27-32页 |
2.2.1 车身周围空气流动特性 | 第27-28页 |
2.2.2 关键部分的气动阻力统计 | 第28-29页 |
2.2.3 对关键部位的流场分析及设计变量的确定 | 第29-32页 |
第3章 Mira模型的气动优化设计分析 | 第32-48页 |
3.1 车身设计变量的参数化设置 | 第32-34页 |
3.1.1 Hypermorph网格变形介绍 | 第32页 |
3.1.2 参数化车身变形因子 | 第32-33页 |
3.1.3 优化过程及结果验算 | 第33-34页 |
3.2 试验设计算法选择及 DOE 矩阵后处理分析 | 第34-42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3.2.2 算法选择 | 第34-35页 |
3.2.3 结果后处理分析 | 第35-39页 |
3.2.4 近似模型算法选择及可信性分析 | 第39-41页 |
3.2.5 优化算法选择及车身优化结果展示 | 第41-42页 |
3.3 优化模型与初始模型的气动特性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3.3.1 优化前后气动特性对比 | 第42页 |
3.3.2 车身流场对比 | 第42-45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各个因子对于气动阻力的影响 | 第48-56页 |
4.1 原始MIRA模型和优化模型气动特性对比 | 第48-56页 |
4.1.1 原始模型和车身前脸优化模型对比 | 第48-50页 |
4.1.2 原始模型和车身发动机盖优化模型对比 | 第50-51页 |
4.1.3 原始模型和车身后部优化模型对比 | 第51-5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56-57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