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1-5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1-14页 |
1.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用细胞 | 第11页 |
1.1.2 实验试剂及其配置 | 第11-13页 |
1.1.3 实验仪器 | 第13-14页 |
1.1.4 引物及ANG-shRNA序列信息 | 第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4-22页 |
1.2.1 ANG-shRNA慢病毒载体的制备 | 第15-16页 |
1.2.2 体外细胞实验筛选干扰效率最高的ANG-shRNA慢病毒载体 | 第16-17页 |
1.2.3 NC组与ANG-shRNA-1、ANG-shRNA-2 及ANG-shRNA-3 稳定转染株的筛选 | 第17页 |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筛选ANG-shRNA慢病毒的载体序列的干扰效率 | 第17-19页 |
1.2.5 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第19页 |
1.2.6 玻璃体腔注射ANG-shRNA慢病毒载体及空载慢病毒 | 第19-20页 |
1.2.7 冰冻切片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毒感染情况 | 第20页 |
1.2.8 Evans蓝活体灌注视网膜铺片 | 第20页 |
1.2.9 PAS染色 | 第20-21页 |
1.2.10 电镜观察 | 第21页 |
1.2.11 qPCR检测各组大鼠ANG、VEGF、Bcl-2、Bax及Hsp27mRNA相对表达量 | 第21页 |
1.2.12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ANG、VEGF、Bcl-2、Bax及Hsp27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 | 第21-22页 |
1.2.13 统计学分析 | 第22页 |
1.3 结果 | 第22-39页 |
1.3.1 病毒滴度 | 第22-23页 |
1.3.2 RH-35 细胞慢病毒最佳感染复数MOI值的筛选 | 第23页 |
1.3.3 NC组与ANG-sh RNA-1、ANG-shRNA-2 及ANG-shRNA-3 稳定转染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1.3.4 ANG-shRNA-1 组、ANG-shRNA-2 组及ANG-shRNA-3 组ANGmRNA的干扰效率的筛选 | 第24-25页 |
1.3.5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第25页 |
1.3.6 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视网膜慢病毒感染情况 | 第25-26页 |
1.3.7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ANG-shRNA慢病毒载体干扰效率的筛选 | 第26-27页 |
1.3.8 Evans蓝活体关注视网膜铺片结果 | 第27-28页 |
1.3.9 大鼠视网膜PAS染色结果 | 第28页 |
1.3.10 视网膜电镜切片结果 | 第28-30页 |
1.3.11 各组大鼠视网膜ANG、VEGF、Bcl-2、Bax及Hsp27因子的相对表达量 | 第30-39页 |
1.4 讨论 | 第39-47页 |
1.4.1 RNA干扰技术(RNAi) | 第39-40页 |
1.4.2 血管生成素(ANG)在DR中的表达 | 第40-41页 |
1.4.3 ANG-shRNA慢病毒干扰效率筛选 | 第41-42页 |
1.4.4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玻璃体腔注射 | 第42-43页 |
1.4.5 糖尿病大鼠形态学的检测 | 第43-44页 |
1.4.6 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 | 第44-45页 |
1.4.7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 | 第45-46页 |
1.4.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细胞凋亡及保护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 | 第46-47页 |
1.5 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第2章 综述 血管生成素及RNAi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53-63页 |
2.1 血管生成素的研究 | 第53-56页 |
2.1.1 血管生成素的生物学特性 | 第53-54页 |
2.1.2 血管生成素的生物学功能 | 第54-55页 |
2.1.3 血管生成素在医学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2.2 RNA干扰(RNAi)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56-59页 |
2.2.1 RNAi的定义 | 第56-57页 |
2.2.2 RNAi技术的作用机制 | 第57-58页 |
2.2.3 RNAi技术的应用 | 第58-59页 |
2.3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