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可拓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2 论文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综述 | 第18-30页 |
2.1 商品住宅的定位理论 | 第18-20页 |
2.1.1 商品住宅的市场定位 | 第18页 |
2.1.2 商品住宅的产品定位 | 第18-19页 |
2.1.3 商品住宅的定位分析 | 第19-20页 |
2.2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评价综述 | 第20-22页 |
2.2.1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内涵及特征 | 第20-21页 |
2.2.2 商品住宅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2页 |
2.3 可拓理论相关综述 | 第22-26页 |
2.3.1 基元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可拓集理论 | 第24-26页 |
2.4 可拓分析相关综述 | 第26-29页 |
2.4.1 拓展分析 | 第27页 |
2.4.2 共轭分析 | 第27-28页 |
2.4.3 优度评价 | 第28页 |
2.4.4 菱形思维模式 | 第28-29页 |
2.5 熵权理论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分析 | 第30-44页 |
3.1 常规型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分析 | 第31-32页 |
3.2 关键型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分析 | 第32页 |
3.3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可拓分析 | 第32-43页 |
3.3.1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矛盾问题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蕴含分析 | 第35-38页 |
3.3.4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共轭分析 | 第38-41页 |
3.3.5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发散分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可拓评价模型 | 第44-56页 |
4.1 可拓评价模型的构建程序 | 第44-45页 |
4.2 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5-5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5页 |
4.2.2 评价指标的提出和筛选 | 第45-47页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4 指标解释 | 第48-52页 |
4.3 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4.3.1 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 第52-53页 |
4.3.2 待评物元的确定 | 第53页 |
4.3.3 关联度的计算 | 第53页 |
4.3.4 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53-54页 |
4.3.5 多级可拓评价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6-66页 |
5.1 西安市TJ商品住宅项目的环境质量概况 | 第56-57页 |
5.2 西安市TJ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评价 | 第57-66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7-58页 |
5.2.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第58-61页 |
5.2.3 确定环境质量的待评物元 | 第61页 |
5.2.4 计算指标关联度 | 第61-63页 |
5.2.5 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 | 第63-64页 |
5.2.6 多级可拓评价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