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下穿既有建筑群基础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下穿既有建筑群减震隔震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基于立体交叉式爆破震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隧道超浅埋段下穿梅仙寺与公墓群基础加固方案 | 第15-27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5-18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5页 |
2.1.2 地质情况 | 第15-17页 |
2.1.3 设计情况 | 第17-18页 |
2.2 工程难点 | 第18-19页 |
2.3 隧道爆破施工的影响范围与既有建(构)筑物的加固范围 | 第19-22页 |
2.3.1 隧道爆破施工影响范围的确定 | 第19-20页 |
2.3.2 既有建筑物的鉴定、拆除和外迁过渡 | 第20-22页 |
2.4 既有建筑物基础加固方案 | 第22-24页 |
2.4.1 房屋基础内部深入加固方案 | 第22页 |
2.4.2 地表加固方案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7页 |
3 下穿梅仙寺与公墓群爆破减震设计及数值分析 | 第27-63页 |
3.1 爆破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3.1.1 爆破机理与作用分区 | 第27-28页 |
3.1.2 爆破震动控制 | 第28-29页 |
3.1.3 爆破震动安全判断 | 第29-31页 |
3.2 隧道爆破减震相关方法与措施 | 第31-36页 |
3.2.1 光面爆破技术 | 第32页 |
3.2.2 预裂爆破技术 | 第32-33页 |
3.2.3 水压爆破减震技术 | 第33-34页 |
3.2.4 静态炸药爆破 | 第34-35页 |
3.2.5 微差爆破技术 | 第35-36页 |
3.3 西岙二号隧道爆破减震设计 | 第36-43页 |
3.3.1 主要减震技术 | 第36页 |
3.3.2 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 第36页 |
3.3.3 隧道爆破减震施工方案 | 第36-39页 |
3.3.4 隧道爆破设计中地层参数的现场试验与回归分析 | 第39-43页 |
3.4 下穿梅仙寺与公墓群爆破减震模型数值分析 | 第43-60页 |
3.4.1 数值模拟软件与计算模型 | 第43-47页 |
3.4.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4 隧道浅埋段下穿既有建筑物群爆破减震现场测试分析 | 第63-79页 |
4.1 现场施工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 第63-64页 |
4.1.1 监测项目 | 第63页 |
4.1.2 监测点的布设 | 第63-64页 |
4.2 数据采集设备与方法 | 第64-67页 |
4.2.1 地表监测 | 第64-65页 |
4.2.2 建筑物沉降监测 | 第65-66页 |
4.2.3 爆破震速监测 | 第66-67页 |
4.2.4 爆破噪声监测点布设 | 第67页 |
4.3 现场采集与数据分析 | 第67-76页 |
4.3.1 数据采集 | 第68-69页 |
4.3.2 数据回归分析与总结 | 第69-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5.1 结论 | 第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