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城市迅速扩张引发的雨水问题 | 第9页 |
1.1.2 全球变暖对水资源的改变 | 第9-10页 |
1.1.3 传统排水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 第10页 |
1.1.4 西安地区面临的雨水问题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低影响开发相关理念研究 | 第19-41页 |
2.1 低影响开发产生背景 | 第19-20页 |
2.2 低影响开发理念定义 | 第20-21页 |
2.2.1 低影响开发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理念 | 第21页 |
2.3 低影响开发的技术体系 | 第21-23页 |
2.3.1 低影响开发的技术内容 | 第21-22页 |
2.3.2 低影响开发与传统雨水处理模式的对比 | 第22-23页 |
2.4 其他相关理论体系 | 第23-26页 |
2.4.1 水敏感城市 | 第24-25页 |
2.4.2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 第25页 |
2.4.3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 第25-26页 |
2.5 国外案例研究——曼哈顿Big U防护性景观规划 | 第26-30页 |
2.5.1 项目背景 | 第26页 |
2.5.2 雨洪管理规划 | 第26-27页 |
2.5.3 分区防护设施 | 第27-30页 |
2.5.4 曼哈顿Big U雨洪管理规划总结 | 第30页 |
2.6 低影响开发在我国的应用背景 ——“海绵城市” | 第30-39页 |
2.6.1 海绵城市概念 | 第31页 |
2.6.2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 第31-33页 |
2.6.3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 第33页 |
2.6.4 海绵城市建设意义 | 第33-35页 |
2.6.5 海绵城市的管理机制 | 第35-36页 |
2.6.6 国内案例研究 —— 金华燕尾洲公园 | 第36-39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39-41页 |
3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场地设计方法 | 第41-57页 |
3.1 低影响开发设计策略 | 第41-44页 |
3.1.1 利用土壤作为吸水“海绵体” | 第41-42页 |
3.1.2 利用植物作为“过滤器” | 第42-43页 |
3.1.3 利用水作为“溶剂” | 第43-44页 |
3.2 低影响开发的目标原则 | 第44-45页 |
3.2.1 低影响开发的目标 | 第44页 |
3.2.2 低影响开发的原则 | 第44-45页 |
3.3 低影响开发的设计步骤 | 第45-47页 |
3.3.1 现状调研分析 | 第45-47页 |
3.3.2 确立雨洪目标 | 第47页 |
3.3.3 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 第47页 |
3.4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 第47-55页 |
3.4.1 LID设施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3.4.2 LID技术措施 | 第48-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结合低影响开发的西安地区景观设计 | 第57-99页 |
4.1 西安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57-59页 |
4.1.1 西安地区降雨特点 | 第57页 |
4.1.2 西安地区土壤特点 | 第57-58页 |
4.1.3 西安地区水资源条件 | 第58页 |
4.1.4 西安地区雨水径流水质 | 第58-59页 |
4.1.5 西安地区绿地现状 | 第59页 |
4.2 西安地区LID应用状况 | 第59-74页 |
4.2.1 西安地区LID应用必要性 | 第59-60页 |
4.2.2 西安地区LID应用可行性 | 第60页 |
4.2.3 西安地区LID应用现状调研 | 第60-74页 |
4.3 结合低影响开发的西安地区景观设计 | 第74-97页 |
4.3.1 西安市新开发区低影响设计模式 | 第74-88页 |
4.3.2 西安市已建城区LID改造设计 | 第88-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城市公园LID设计实践——西安丰庆公园海绵城市试点景观设计 | 第99-12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99页 |
5.2 场地现状分析 | 第99-101页 |
5.2.1 场地现状分析 | 第99-101页 |
5.2.2 排水分析 | 第101页 |
5.3 设计目标 | 第101页 |
5.4 低影响开发措施设计 | 第101-121页 |
5.4.1 雨水汇集分析 | 第103-104页 |
5.4.2 滞留渗透系统 | 第104-106页 |
5.4.3 传输系统 | 第106-108页 |
5.4.4 收集储存系统 | 第108页 |
5.4.5 过滤净化系统 | 第108-109页 |
5.4.6 详细设计 | 第109-120页 |
5.4.7 LID改造对比 | 第120-121页 |
5.5 设施规模的确定 | 第121-12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5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139页 |
图录 | 第131-137页 |
表录 | 第137-139页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