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M光的产生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 1.2.1 涡旋光束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2 涡旋光束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3 阵列光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2 OAM涡旋光束的基本原理 | 第18-32页 |
| 2.1 光学涡旋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 2.2 光束轨道角动量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 2.3 光学涡旋的产生 | 第21-26页 |
| 2.3.1 螺旋相位板法 | 第21页 |
| 2.3.2 模式转换法 | 第21-23页 |
| 2.3.3 计算机全息法 | 第23-24页 |
| 2.3.4 空间光调制器法 | 第24-25页 |
| 2.3.5 光波导器件转换法 | 第25-26页 |
| 2.3.6 光纤耦合转换法 | 第26页 |
| 2.4 常见的涡旋光束 | 第26-30页 |
| 2.4.1 拉盖尔高斯光束 | 第26-28页 |
| 2.4.2 贝塞尔涡旋光束 | 第28-29页 |
| 2.4.3 厄米高斯涡旋光束 | 第29-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OAM涡旋光束的干涉理论分析 | 第32-40页 |
| 3.1 各种涡旋光的介绍 | 第32-34页 |
| 3.1.1 理想光学涡旋 | 第32页 |
| 3.1.2 平面光学涡旋 | 第32-33页 |
| 3.1.3 环形光学涡旋 | 第33-34页 |
| 3.2 涡旋光的干涉 | 第34-37页 |
| 3.2.1 涡旋光与平面波的干涉 | 第34-35页 |
| 3.2.2 涡旋光与球面波的干涉 | 第35-37页 |
| 3.3 涡旋光束的实验研究 | 第37-3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4 OAM涡旋光叠加态的生成 | 第40-50页 |
| 4.1 光栅法叠加干涉制备双OAM光 | 第40-45页 |
| 4.1.1 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 4.1.2 数值模拟 | 第41-45页 |
| 4.2 叠加干涉的实验研究 | 第45-49页 |
| 4.2.1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 4.2.2 等量异号l值叠加干涉 | 第46-47页 |
| 4.2.3 不等量异号l值叠加干涉 | 第47-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OAM涡旋阵列光束的产生 | 第50-64页 |
| 5.1 叉形光栅产生阵列光束 | 第50-54页 |
| 5.1.1 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 5.1.2 模式传输检测 | 第51-54页 |
| 5.2 达曼光栅的原理 | 第54-57页 |
| 5.2.1 光栅衍射原理 | 第54-55页 |
| 5.2.2 达曼光栅原理 | 第55-57页 |
| 5.3 达曼光栅的设计 | 第57-60页 |
| 5.3.1 理论分析 | 第57-58页 |
| 5.3.2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 5.4 达曼涡旋光栅产生阵列光束 | 第60-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64页 |
| 6.2 论文创新总结 | 第64-65页 |
| 6.3 前景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