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制度实践与改进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人大监督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专题询问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思路方法 | 第21-22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制度概述 | 第23-28页 |
2.1 人大常委会监督方式及专题询问起源 | 第23-24页 |
2.1.1 人大常委会主要监督方式 | 第23页 |
2.1.2 专题询问的起源 | 第23-24页 |
2.2 专题询问涵义及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2.2.1 专题询问的涵义 | 第24页 |
2.2.2 与询问和质询比较 | 第24-26页 |
2.3 专题询问的理论依据和法律基础 | 第26-28页 |
2.3.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 | 第27页 |
2.3.2 专题询问的法律基础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制度实施情况分析 | 第28-42页 |
3.1 专题询问的运行机制和过程 | 第28-32页 |
3.1.1 专题询问的运行机制 | 第28页 |
3.1.2 专题询问的实施过程 | 第28-31页 |
3.1.3 实施过程补充介绍 | 第31-32页 |
3.2 专题询问制度实施现状及分析 | 第32-38页 |
3.2.1 专题询问整体开展情况 | 第32-33页 |
3.2.2 2013年度专题询问:参与情况的变化 | 第33-35页 |
3.2.3 职业教育法专题询问:监督方式的组合 | 第35-36页 |
3.2.4 食品安全法专题询问:主观观察的记录 | 第36-37页 |
3.2.5 对案例的说明和结论 | 第37-38页 |
3.3 专题询问的特点和作用 | 第38-42页 |
3.3.1 专题询问的主要特点 | 第38-39页 |
3.3.2 专题询问具有多重作用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制度的局限性与根源 | 第42-49页 |
4.1 专题询问存在局限性 | 第42-44页 |
4.1.1 理论研究有所滞后 | 第42页 |
4.1.2 适用性相对有限 | 第42-43页 |
4.1.3 监督力度有限 | 第43页 |
4.1.4 开展次数有限 | 第43-44页 |
4.1.5 监督效果难测 | 第44页 |
4.2 制度、操作待改进 | 第44-47页 |
4.2.1 程序规范仍存空白 | 第44-45页 |
4.2.2 具体操作有待改进 | 第45-46页 |
4.2.3 宣传效果和民众参与有限 | 第46-47页 |
4.3 局限性产生的根源 | 第47-49页 |
4.3.1 主观认识不到位 | 第47-48页 |
4.3.2 机构人员不匹配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 第49-56页 |
5.1 从全局角度认识专题询问 | 第49-50页 |
5.1.1 理顺专题询问和其他监督方式的关系 | 第49-50页 |
5.1.2 准确确定专题询问的地位和作用 | 第50页 |
5.2 专题询问制度改进建议 | 第50-52页 |
5.2.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50页 |
5.2.2 促进成员履职 | 第50-51页 |
5.2.3 调整工作机构 | 第51-52页 |
5.2.4 建立联合机制 | 第52页 |
5.3 提高专题询问的社会功能 | 第52-53页 |
5.3.1 理应注重社会效应 | 第52-53页 |
5.3.2 扩大宣传报道渠道 | 第53页 |
5.3.3 有序引导公民参与 | 第53页 |
5.4 提高专题询问质量 | 第53-56页 |
5.4.1 提高问题水平 | 第53-54页 |
5.4.2 细化规则程序 | 第54-55页 |
5.4.3 健全反馈机制 | 第55页 |
5.4.4 加强信息利用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1: 专题询问开展情况一览表 | 第59-62页 |
附录2: 食品安全法专题询问现场记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