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1 研究植物抗病的重要性 | 第13页 |
1.2 PAMPS激活的免疫反应-PTI | 第13-18页 |
1.2.1 PAMPs被寄主的PRRs识别 | 第13-16页 |
1.2.2 Ca~(2+)浓度增加 | 第16页 |
1.2.3 MAPK级联反应 | 第16-17页 |
1.2.4 防卫基因的表达 | 第17页 |
1.2.5 活性氧生成 | 第17页 |
1.2.6 胼胝质沉积 | 第17-18页 |
1.3 效应蛋白激活的免疫反应-ETI | 第18-21页 |
1.3.1 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 第18-19页 |
1.3.2 Ⅲ型效应蛋白 | 第19-20页 |
1.3.3 植物的R蛋白 | 第20页 |
1.3.4 R蛋白识别效应蛋白激活ETI | 第20-21页 |
1.4 植物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 第21-25页 |
1.4.1 植物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的共进化作用 | 第21-23页 |
1.4.2 效应蛋白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 第23-25页 |
1.5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 | 第25-26页 |
1.5.1 XC1210和XC3176 | 第25-26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7-47页 |
2.1 菌株和质粒 | 第27页 |
2.2 本实验中用到的引物 | 第27-28页 |
2.3 实验用到的培养基 | 第28-29页 |
2.4 实验所用抗生素、溶液与缓冲液 | 第29-32页 |
2.5 菌株的培养与保藏条件 | 第32页 |
2.6 总DNA和质粒的提取 | 第32-36页 |
2.6.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32-33页 |
2.6.2 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页 |
2.6.3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3-35页 |
2.6.4 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35-36页 |
2.6.5 质粒的浓缩 | 第36页 |
2.7 PCR扩增 | 第36-37页 |
2.7.1 引物的设计 | 第36页 |
2.7.2 PCR扩增的体系和程序 | 第36-37页 |
2.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7-38页 |
2.9 DNA的纯化、回收、酶切和连接 | 第38-39页 |
2.9.1 DNA的纯化和回收 | 第38页 |
2.9.2 DNA酶切 | 第38页 |
2.9.3 DNA的连接 | 第38-39页 |
2.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电脉冲转化及转化子的验证 | 第39-40页 |
2.10.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页 |
2.10.2 电脉冲转化 | 第39页 |
2.10.3 转化子的验证 | 第39-40页 |
2.11 三亲本接合及接合子的验证 | 第40页 |
2.12 拟南芥转基因 | 第40-42页 |
2.12.1 拟南芥的生长 | 第40-41页 |
2.12.2 拟南芥的转化 | 第41页 |
2.12.3 转基因拟南芥的验证 | 第41-42页 |
2.13 qRT-PCR | 第42-44页 |
2.13.1 拟南芥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2.13.2 反转录反应 | 第43页 |
2.13.3 qRT-PCR | 第43-44页 |
2.14 胼胝质沉积 | 第44页 |
2.15 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PEG/Ca介导瞬时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 第44-45页 |
2.16 拟南芥上致病力的检测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69页 |
3.1 效应蛋白亚细胞定位的构建及定位 | 第47-52页 |
3.1.1 亚细胞定位的构建策略 | 第47-48页 |
3.1.2 XC3176和XC1210外源片段的扩增 | 第48-49页 |
3.1.3 将XC3176和XC1210克隆到pA7-YFP | 第49页 |
3.1.4 拟南芥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9-50页 |
3.1.5 XC3176和XC1210的亚细胞定位 | 第50-52页 |
3.2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构建 | 第52-57页 |
3.2.1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所需菌株的构建 | 第52页 |
3.2.2 载体pBI121 | 第52-53页 |
3.2.3 T1代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53-54页 |
3.2.4 T2代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54-55页 |
3.2.5 T3代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55-56页 |
3.2.6 XC3176和XC1210在转基因植株中正常表达 | 第56-57页 |
3.3 △3176和△1210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致病力减弱 | 第57-59页 |
3.4 XC3176和XC1210抑制flg22激发的PTI反应 | 第59-69页 |
3.4.1 XC3176抑制flg22所激活的胼胝质沉积 | 第59-60页 |
3.4.2 XC3176抑制PTI相关早期基因的表达 | 第60-62页 |
3.4.3 XC3176转基因植株中的致病性检测 | 第62-64页 |
3.4.4 XC1210抑制flg22所激活的胼胝质沉积 | 第64-65页 |
3.4.5 XC1210抑制PTI相关早期基因的表达 | 第65-66页 |
3.4.6 XC1210转基因植株中的致病性检测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9-73页 |
4.1 XC3176和XC1210的亚细胞定位 | 第69-70页 |
4.2 XC3176和XC1210的突变体在Arabidopsis上的致病力相对于野生型Xcc8004 明显下降 | 第70页 |
4.3 XC3176和XC1210的表达会抑制植物的PTI反应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