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天津港复式航道概况 | 第14-26页 |
2.1 天津港概况 | 第14-20页 |
2.1.1 港区概况 | 第14-16页 |
2.1.2 泊位概况 | 第16页 |
2.1.3 锚地概况 | 第16-18页 |
2.1.4 交通监管概况 | 第18页 |
2.1.5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20页 |
2.2 复式航道概况 | 第20-23页 |
2.2.1 复式航道修建背景 | 第20页 |
2.2.2 复式航道基本资料 | 第20-22页 |
2.2.3 复式航道水域通航限制条件 | 第22-23页 |
2.3 复式航道通过能力需求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交通流组织与主航道通过能力 | 第26-34页 |
3.1 交通流组织概述 | 第26-27页 |
3.1.1 交通流组织分类 | 第26页 |
3.1.2 船舶交通流组织的形式分类 | 第26-27页 |
3.2 主航道通过能力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27-33页 |
3.2.1 主航道船舶行为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2.2 基于船舶领域理论的进港主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 | 第29-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优化方案研究 | 第34-45页 |
4.1 交通流组织模式设计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4.2 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现状 | 第35-38页 |
4.2.1 进出港交通流 | 第36-37页 |
4.2.2 进出港通航规则 | 第37-38页 |
4.3 天津港复式航道现行交通流组织模式隐患分析 | 第38-40页 |
4.3.1 复式航道"双进双出"模式下交叉情况 | 第38-39页 |
4.3.2 复式航道水域通航环境其他安全隐患 | 第39-40页 |
4.4 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的优化方案 | 第40-44页 |
4.4.1 优化方案概述 | 第40-42页 |
4.4.2 南北航道方案与辅助航道转换方案特点对比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 第45-57页 |
5.1 各种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安全性分析 | 第45-50页 |
5.1.1 双进双出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安全性分析 | 第45页 |
5.1.2 南北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安全性分析 | 第45-48页 |
5.1.3 辅助航道转换交流通组织模式的安全性分析 | 第48-50页 |
5.2 各种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50页 |
5.2.1 双进双出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50页 |
5.2.2 南北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50页 |
5.2.3 辅助航道转换交通流组织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50页 |
5.3 各种交通流组织模式的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 第50-53页 |
5.3.1 双进双出交通流组织模式的航道通过能力 | 第51-52页 |
5.3.2 南北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的航道通过能力 | 第52-53页 |
5.3.3 辅助航道转换交通流组织模式的航道通过能力 | 第53页 |
5.4 各种交通流组织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第53-55页 |
5.4.1 船舶进出港通航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 第53-54页 |
5.4.2 航道通过能力的适应性分析 | 第54-55页 |
5.5 双进双出模式与优化方案比较 | 第55-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总结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