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情境下文化智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1.3.1 整体逻辑架构 | 第19-21页 |
1.3.2 基本内容框架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6-38页 |
2.1 变量综述 | 第26-34页 |
2.1.1 跨文化活动 | 第26-27页 |
2.1.2 文化智力 | 第27-28页 |
2.1.3 创新能力 | 第28-29页 |
2.1.4 社交网络 | 第29-31页 |
2.1.5 自我效能感 | 第31-32页 |
2.1.6 前摄性人格 | 第32页 |
2.1.7 跨文化适应 | 第32-33页 |
2.1.8 小结 | 第33-34页 |
2.2 理论综述 | 第34-38页 |
2.2.1 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34-35页 |
2.2.2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 | 第35-36页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36-38页 |
第3章 跨文化活动对文化智力的作用机理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40页 |
3.2 理论假设 | 第40-44页 |
3.2.1 跨文化活动和文化智力 | 第40-41页 |
3.2.2 文化智力和个人创新 | 第41-42页 |
3.2.3 社交网络的调节作用 | 第42-44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44-46页 |
3.3.1 样本收集 | 第44-45页 |
3.3.2 变量测量 | 第45-46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46-50页 |
3.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6-47页 |
3.4.2 同源方差检验 | 第47-48页 |
3.4.3 回归分析 | 第48-50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4章 前摄性人格对文化智力的作用机理 | 第52-64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理论假设 | 第53-56页 |
4.2.1 前摄性人格和文化智力 | 第53-54页 |
4.2.2 文化智力和跨文化适应 | 第54页 |
4.2.3 社交网络的调节作用 | 第54-56页 |
4.3 研究设计 | 第56-58页 |
4.3.1 数据收集 | 第56-57页 |
4.3.2 变量测量 | 第57-58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58-62页 |
4.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8-59页 |
4.4.2 同源方差检验 | 第59页 |
4.4.3 回归分析 | 第59-62页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5章 社交网络对文化智力的作用机理 | 第64-79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理论假设 | 第65-69页 |
5.2.1 社交网络和自我效能感 | 第65-66页 |
5.2.2 社交网络和文化智力 | 第66-67页 |
5.2.3 自我效能感对文化智力的作用 | 第67-68页 |
5.2.4 文化智力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 第68-69页 |
5.3 研究设计 | 第69-71页 |
5.3.1 数据收集 | 第69-70页 |
5.3.2 变量测量 | 第70-71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71-78页 |
5.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71-73页 |
5.4.2 同源方差检验 | 第73-74页 |
5.4.3 回归分析 | 第74-78页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78-7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9-8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2页 |
6.2 理论意义 | 第82-84页 |
6.3 实践意义 | 第84-86页 |
6.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5页 |
附录 | 第105-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