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36页 |
1.2.1 引言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2.3 数据来源与检索规则 | 第18-19页 |
1.2.4 结果分析 | 第19-26页 |
1.2.5 结果分析研究 | 第26-34页 |
1.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4-3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6-3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37-3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0页 |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40-4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42-6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42-45页 |
2.1.1 知识产权 | 第42-43页 |
2.1.2 农业知识产权 | 第43-44页 |
2.1.3 智慧农业 | 第44-4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5-62页 |
2.2.1 技术扩散理论 | 第45-50页 |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50-53页 |
2.2.3 社会网络理论 | 第53-57页 |
2.2.4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第57-62页 |
第3章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与智慧农业实践研究 | 第62-84页 |
3.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与智慧农业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 第62-63页 |
3.1.1 技术创新带动智慧农业发展是科技扶贫的重要保障 | 第62页 |
3.1.2 "一带一路"战略下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求 | 第62-63页 |
3.1.3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紧迫性及农业金融互动性 | 第63页 |
3.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 第63-66页 |
3.2.1 生物信息技术带来品种优势 | 第64页 |
3.2.2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能控制系统 | 第64-66页 |
3.2.3 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与市场互动发展 | 第66页 |
3.3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 第66-78页 |
3.3.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运营制度环境 | 第66-69页 |
3.3.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发展及运营现状 | 第69-78页 |
3.4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与智慧农业发展实践研究 | 第78-81页 |
3.4.1 新安源有机茶叶生产实践 | 第78-79页 |
3.4.2 长丰"互联网+"农业实践 | 第79-80页 |
3.4.3 先研院光伏农业实践 | 第80-81页 |
3.5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与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 | 第81-84页 |
3.5.1 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结构有待优化 | 第81-82页 |
3.5.2 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发展不充分 | 第82-83页 |
3.5.3 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难以确定 | 第83-84页 |
第4章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与智慧农业发展国际经验 | 第84-96页 |
4.1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实践研究 | 第84-90页 |
4.1.1 美国"多主体互动参与"模式 | 第84-85页 |
4.1.2 法国"企业-高校多层次推广"模式 | 第85-87页 |
4.1.3 以色列"技术中介主导"模式 | 第87-88页 |
4.1.4 日本"官民结合"模式 | 第88-90页 |
4.2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运营经验 | 第90-93页 |
4.2.1 政府扶持和民间参与协同发展 | 第90页 |
4.2.2 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第90-91页 |
4.2.3 互动的技术指导及教育培训体系 | 第91-93页 |
4.3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93-96页 |
4.3.1 完善科技转化制度保障体系 | 第93页 |
4.3.2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 第93-94页 |
4.3.3 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转移团队 | 第94页 |
4.3.4 引导农民互动参与,发展创意农业 | 第94-96页 |
第5章 我国农业R&D投入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实证研究 | 第96-118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96-98页 |
5.2 数据选择与方法 | 第98-102页 |
5.2.1 指标选取标准 | 第98-100页 |
5.2.2 数据预处理 | 第100-102页 |
5.3 实证结果 | 第102-115页 |
5.4 结论 | 第115-118页 |
第6章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运营机制研究 | 第118-130页 |
6.1 农业知识产权运营动力机制 | 第118-121页 |
6.1.1 多主体参与机制 | 第118-119页 |
6.1.2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 第119-120页 |
6.1.3 开放式伙伴选择机制 | 第120-121页 |
6.2 农业知识产权运营保障机制 | 第121-123页 |
6.2.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 第121-122页 |
6.2.2 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制度 | 第122页 |
6.2.3 监督机制 | 第122-123页 |
6.3 农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制 | 第123-125页 |
6.3.1 多元化投融资及风险分担机制 | 第123-124页 |
6.3.2 集成信息平台发布机制 | 第124页 |
6.3.3 农业科技推广优化机制 | 第124-125页 |
6.4 农业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 | 第125-130页 |
6.4.1 农业知识产权利益评估机制 | 第125-126页 |
6.4.2 完善激励机制 | 第126-127页 |
6.4.3 建设综合绩效反馈机制 | 第127-130页 |
第7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评估体系及对策建议 | 第130-146页 |
7.1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评价概述 | 第130-133页 |
7.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概念 | 第130-131页 |
7.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作用 | 第131-132页 |
7.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原则 | 第132-133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133-134页 |
7.2.1 层次分析法 | 第133-134页 |
7.2.2 模糊评价法 | 第134页 |
7.3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4-143页 |
7.3.1 指标选取 | 第134-136页 |
7.3.2 各指标的内涵 | 第136-137页 |
7.3.3 指标权重分析 | 第137-143页 |
7.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 第143-146页 |
7.4.1 选择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估指标 | 第143页 |
7.4.2 注重项目资金管理和人才引进工作 | 第143-144页 |
7.4.3 加强优势品牌建设,实现一二三产相融合 | 第144页 |
7.4.4 政府扶持与市场并轨,将科技与民生相结合 | 第144-145页 |
7.4.5 试点农业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改革 | 第145-146页 |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6-15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46-148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