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固体碱的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1.1 酸碱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1 Br?nsted酸碱理论 | 第10页 |
1.1.2 Lewis酸碱理论 | 第10-11页 |
1.1.3 软硬酸碱理论 | 第11页 |
1.2 超强酸碱 | 第11-12页 |
1.3 固体超强碱 | 第12-17页 |
1.3.1 骨架自带碱性位固体超强碱 | 第12-14页 |
1.3.1.1 碱金属氧化物 | 第12-13页 |
1.3.1.2 有机聚合物和有机硅固体碱材料 | 第13-14页 |
1.3.2 载体负载型固体超强碱 | 第14-17页 |
1.3.2.1 介孔氧化硅为载体 | 第15-16页 |
1.3.2.2 介孔金属氧化物为载体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介孔碳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8-31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8-21页 |
2.2.1 实验仪器、药品 | 第18-19页 |
2.2.2 介孔碳固体碱样品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20-21页 |
2.2.4 催化实验 | 第21页 |
2.2.4.1 碳酸乙烯酯和甲醇转碳酸二甲酯反应 | 第2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30页 |
2.3.1 硝酸钾的负载量和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21-25页 |
2.3.1.1 广角XRD测试结果 | 第21-22页 |
2.3.1.2 FT-IR测试结果 | 第22-24页 |
2.3.1.3 In-situ XRD测试结果 | 第24页 |
2.3.1.4 XPS测试结果 | 第24-25页 |
2.3.2 样品介孔结构的表征 | 第25-27页 |
2.3.2.1 小角XRD测试结果 | 第25-26页 |
2.3.2.2 TEM测试结果 | 第26-27页 |
2.3.2.3 氮气吸附等温线测试结果 | 第27页 |
2.3.3 样品碱性和催化性能的表征 | 第27-30页 |
2.3.3.1 CO2-TPD的测试结果 | 第27-28页 |
2.3.3.2 Hammtt指示剂和滴定测试结果 | 第28页 |
2.3.3.3 催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椰壳活性碳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3.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31页 |
3.2.2 椰壳碳固体超强碱材料的制备 | 第31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3.3.1 硝酸钾的负载量和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1.1 XRD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1.2 IR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页 |
3.3.1.3 EDX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3.2 椰壳活性碳固体超强碱结构的表征结果 | 第34-37页 |
3.3.2.1 BET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3.3.2.2 DFT孔径分布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3 椰壳活性碳固体超强碱酸碱性的表征结果 | 第37-40页 |
3.3.3.1 CO2-TPD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3.2 NH3-TPD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3.3 吡啶红外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4 椰壳活性碳固体超强碱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3.4.1 椰壳活性碳催化乙醇转丁醇反应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氮掺杂介孔碳固体超强碱的合成、表征及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42-4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准备部分 | 第42-44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2-43页 |
4.2.2 含氮介孔碳固体超强碱的制备 | 第43页 |
4.2.3 用到的表征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4.3.0 XRD测试结果 | 第44-45页 |
4.3.1 IR测试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3.2 BET数据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3.3 小角XRD、TEM和XPS数据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4 氮掺杂介孔碳固体碱的催化性能的评价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本文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