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 | 第16-23页 |
2.1 城市复杂系统 | 第16页 |
2.2 协同理论 | 第16-17页 |
2.3 波特钻石理论 | 第17-18页 |
2.4 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 | 第18-23页 |
2.4.1 产业结构优化的复杂性 | 第18-20页 |
2.4.2 区域协同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 | 第20-21页 |
2.4.3 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 | 第21-23页 |
第3章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概述 | 第23页 |
3.2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3.2.1 京津冀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 | 第23-25页 |
3.2.2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关联度 | 第25页 |
3.2.3 京津冀主导产业的差异性 | 第25-26页 |
3.3 唐山市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3.3.1 唐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 第26页 |
3.3.2 唐山市第一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3.3 唐山市第二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3.4 唐山市第三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第4章 唐山市产业结构分析与主导产业甄选 | 第30-50页 |
4.1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 第30-32页 |
4.1.1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介 | 第30页 |
4.1.2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4.2 唐山市三次产业效益分析 | 第32-35页 |
4.2.1 唐山市第一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 第33-34页 |
4.2.2 唐山市第二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 第34-35页 |
4.2.3 唐山市第三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 第35页 |
4.3 唐山市具体行业效益分析 | 第35-42页 |
4.3.1 唐山市第一产业具体行业的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 | 第36-37页 |
4.3.2 唐山市第二产业具体行业的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 | 第37-41页 |
4.3.3 唐山市第三产业具体行业的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 | 第41-42页 |
4.4 唐山市主导产业甄选研究 | 第42-50页 |
4.4.1 唐山市主导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 | 第42-46页 |
4.4.2 唐山市主导产业的区位熵分析 | 第46-50页 |
第5章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分析 | 第50-61页 |
5.1 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分析 | 第50-53页 |
5.1.1 利于产业耦合,实现错位发展 | 第51页 |
5.1.2 强化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 | 第51-52页 |
5.1.3 便于人才引进,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 第52页 |
5.1.4 拓宽融资渠道,激发产业结构优化动力 | 第52-53页 |
5.2 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 第53页 |
5.3 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53-54页 |
5.4 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 第54-61页 |
5.4.1 唐山市第一产业优化分析 | 第55-57页 |
5.4.2 唐山市第二产业优化分析 | 第57-59页 |
5.4.3 唐山市第三产业优化分析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