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一)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三)研究的实用价值 | 第13页 |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探源 | 第15-26页 |
| 一、古希腊时期的幸福思想 | 第15-18页 |
| (一)古希腊时期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二)古希腊时期幸福思想的特点 | 第17-18页 |
|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思想 | 第18-20页 |
| (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幸福思想的特点 | 第19-20页 |
| 三、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法国的幸福思想 | 第20-21页 |
| (一)十七到十八世纪英法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二)十七到十八世纪英法幸福思想的特点 | 第21页 |
| 四、十八到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幸福思想 | 第21-24页 |
| (一)德国古典哲学幸福思想的内容 | 第21-23页 |
| (二)德国古典哲学幸福思想的特点 | 第23-24页 |
| 五、传统幸福观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轨迹 | 第26-34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 | 第26-29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形成 | 第29-31页 |
|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深化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第34-46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 第34-42页 |
| (一)幸福的基本内涵 | 第34-37页 |
| (二)幸福的现实基础 | 第37-38页 |
| (三)幸福的切实保障 | 第38-40页 |
| (四)幸福的理想状态 | 第40-42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 第42-46页 |
| (一)将人对幸福的追求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结合 | 第42-43页 |
| (二)将人的幸福的实现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相结合 | 第43-44页 |
| (三)将幸福的考量与奉献社会相结合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 第46-53页 |
| 一、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消解“异化”带来的幸福感缺失 | 第46-48页 |
| 二、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幸福能力 | 第48-50页 |
| 三、立足中国梦目标,投身幸福实践 | 第50-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