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 | 第11-17页 |
| (一)马克思社会观的影响 | 第12-14页 |
| (二)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影响 | 第14-17页 |
| 二 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逻辑 | 第17-45页 |
| (一)以工具理性批判为内核 | 第18-31页 |
| 1 工具理性的形成 | 第18-26页 |
| 2 工具理性的危害 | 第26-31页 |
| (二)以文化工业批判为表现 | 第31-41页 |
| 1 区分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 第32-35页 |
| 2 集权制度下的文化图景 | 第35-41页 |
| (三)以恢复“文化生机”为终点 | 第41-45页 |
| 1 打破实证主义的牢笼 | 第41-42页 |
| 2 树立“否定性”思维 | 第42-43页 |
| 3 追寻主体的自由与解放 | 第43-45页 |
| 三 前进抑或倒退:以唯物史观来反思霍克海默的文化理论 | 第45-55页 |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 (二)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 第47-51页 |
| 1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复归 | 第47-49页 |
|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复归 | 第49-50页 |
| 3 主体精神世界的复归与解放 | 第50-51页 |
| (三)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的自我迷失 | 第51-55页 |
| 1 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中实践维度的缺失 | 第51-52页 |
| 2 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中社会维度的缺失 | 第52-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