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创新点及难点 | 第12-14页 |
2 延安精神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2页 |
2.1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 | 第15-18页 |
2.3 价值的概念 | 第18-19页 |
2.4 国家领导人关于延安精神的相关论述 | 第19-22页 |
3 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 第22-33页 |
3.1 延安精神的时代背景 | 第22页 |
3.2 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 | 第22-28页 |
3.2.1 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价值 | 第23-25页 |
3.2.2 国情教育的价值 | 第25-26页 |
3.2.3 优良品德教育的价值 | 第26-27页 |
3.2.4 队伍建设的价值 | 第27-28页 |
3.3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 第28-33页 |
3.3.1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 第28-30页 |
3.3.2 形成求真务实的思维模式 | 第30-31页 |
3.3.3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31页 |
3.3.4 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 第31-33页 |
4 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 第33-38页 |
4.1 高校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 第33页 |
4.2 延安精神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3-36页 |
4.2.1 延安精神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 | 第34页 |
4.2.2 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34-35页 |
4.2.3 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35页 |
4.2.4 促进高校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 | 第35-36页 |
4.3 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 第36-38页 |
4.3.1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明确理性的政治方向 | 第36-37页 |
4.3.2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高贵品格 | 第37页 |
4.3.3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的历史使命观 | 第37页 |
4.3.4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遵守艰苦奋斗的思想标尺 | 第37-38页 |
5 运用延安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 第38-48页 |
5.1 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38-39页 |
5.1.1 以马列主义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 第38页 |
5.1.2 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 | 第38-39页 |
5.1.3 以国情教育树立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 第39页 |
5.1.4 以国情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 第39页 |
5.2 创造红色环境,宣传延安精神 | 第39-44页 |
5.2.1 挖掘延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 | 第39-41页 |
5.2.2 利用校园文化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 第41-43页 |
5.2.3 依托革命旧址进行经常性教育 | 第43-44页 |
5.3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规范学生的行为 | 第44-45页 |
5.4 通过切入途径,融入延安精神 | 第45-48页 |
5.4.1 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45页 |
5.4.2 延安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第45-46页 |
5.4.3 延安精神融入社会实践 | 第46-47页 |
5.4.4 延安精神融入校园基地建设 | 第47-4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