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第10-15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10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10-11页 |
(一) 实验动物及饲料 | 第10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10页 |
(三) 药品与试剂 | 第10-11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11-12页 |
(一) 实验分组 | 第11页 |
(二) 药物配置 | 第11页 |
(三) 给药方法 | 第11页 |
(四) 监测指标及方法 | 第11-12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12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12-15页 |
(一) 各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的比较 | 第12页 |
(二) 各组大鼠不同条件下TC、TG、LDL-C、HDL-C的比较 | 第12-14页 |
(三) 各组大鼠肝脏重量及肝脏指数的比较 | 第14页 |
(四) 各组大鼠脂肪重量及脂肪指数的比较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5-31页 |
一、研究标准 | 第15-2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5-19页 |
(二)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0页 |
二、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20-22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三)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23-24页 |
(四)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4页 |
(五)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4页 |
(六)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5-31页 |
(一) 治疗期间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 第25-27页 |
(二) 四组患者调脂总疗效比较 | 第27页 |
(三) 四组患者治疗期间空腹血糖变化比较 | 第27-28页 |
(四) 四组患者治疗期间动脉硬化指数变化比较 | 第28页 |
(五) 改善临床症候疗效 | 第28-29页 |
(六) 安全性监测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53页 |
一、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31-34页 |
(一) 高脂血症的定义 | 第31页 |
(二)高脂血症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31-32页 |
(三) 高脂血症的治疗现状 | 第32-34页 |
二、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研究 | 第34-41页 |
(一)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第34页 |
(二)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34-37页 |
(三) 中医学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现代研究 | 第37-41页 |
三、治法方药探讨 | 第41-46页 |
(一) 治法方药的确立 | 第41页 |
(二) 方药分析 | 第41-42页 |
(三) 益寿二参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2-46页 |
四、动物实验作用机理研究 | 第46-48页 |
(一) 益寿二参颗粒对血脂水平影响的分析 | 第46-47页 |
(二) 益寿二参颗粒对肝脏重量及肝脏指数影响的分析 | 第47页 |
(三) 益寿二参颗粒对脂肪重量及脂肪指数影响的分析 | 第47-48页 |
五、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 第48-53页 |
(一) 对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分析 | 第48-49页 |
(二) 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49-51页 |
(三) 对空腹血糖的影响 | 第51页 |
(四) 对动脉硬化指数(AI)的影响 | 第51页 |
(五) 安全性监测分析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查新报告 | 第62-71页 |
发表论文 | 第71-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