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医学与中医学养生观的比较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中医学与印度佛医学交流史 | 第9-16页 |
一、佛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3页 |
(一) 起源 | 第9-12页 |
(二) 发展 | 第12-13页 |
二、中医学与佛医学的融贯合流 | 第13-16页 |
(一) 中医学家对佛医学的融贯 | 第13-14页 |
(二) 佛医学家对中医学的融贯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养生思想的比较 | 第16-28页 |
一、生命观的比较 | 第16-22页 |
(一) 佛教的生命观 | 第16-20页 |
(二) 中医的生命观 | 第20-21页 |
(三) 宇宙全体的整体观 | 第21-22页 |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较 | 第22-25页 |
(一) 心净佛土净的自然观 | 第22-23页 |
(二)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第23-25页 |
(三) 自然观之异同 | 第25页 |
三、医学伦理思想的比较 | 第25-28页 |
(一) 佛医学的医学伦理思想 | 第25-26页 |
(二) 中医学的医学伦理思想 | 第26-27页 |
(三) 普世价值的展现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养生理论的比较 | 第28-39页 |
一、理论建构的比较 | 第28-35页 |
(一) 佛医学的养生理论 | 第28-30页 |
(二) 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 第30-33页 |
(三) 体、相、用的整体观 | 第33-35页 |
二、对防病观的比较 | 第35-39页 |
(一) 佛医学的防病观 | 第35-37页 |
(二) 中医学的防病观 | 第37-38页 |
(三) 佛医学与中医学防病观的比较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养生方式的比较 | 第39-44页 |
一、调神养生的比较 | 第39-42页 |
(一) 佛医学的调神养生法 | 第39-40页 |
(二) 中医学的调神养生法 | 第40-41页 |
(三) 调神养生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二、气功与修炼的比较 | 第42-44页 |
(一) 佛医学的气功养生术 | 第42页 |
(二) 中医学的气功养生术 | 第42-43页 |
(三) 气功养生术的比较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饮食养生的比较 | 第44-48页 |
一、佛医学的饮食观 | 第44-46页 |
(一) 清净饮食 | 第44页 |
(二) 中道饮食 | 第44-45页 |
(三) 素食饮食 | 第45-46页 |
二、中医学的饮食观 | 第46-47页 |
三、饮食观的比较 | 第47-48页 |
第六部分 劳逸调节养生的比较 | 第48-52页 |
一、佛医学的劳逸养生观 | 第48页 |
二、中医学的劳逸养生观 | 第48-51页 |
(一) 劳逸适度 | 第48-49页 |
(二) 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 | 第49-50页 |
(三) 劳逸失度的害处 | 第50-51页 |
三、劳逸养生观的比较 | 第51-52页 |
第七部分 生活方式养生的比较 | 第52-55页 |
一、佛医学的生活养生观 | 第52页 |
二、中医学的生活养生观 | 第52-54页 |
三、生活养生观的比较 | 第54-55页 |
第八部分 药物养生的比较 | 第55-60页 |
一、佛医学的药物养生观 | 第55-56页 |
二、中医学的药物养生观 | 第56-59页 |
(一) 药物养生的机理 | 第56-57页 |
(二)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第57-58页 |
(三)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第58-59页 |
三、药物养生观的比较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查新报告 | 第68-81页 |
发表论文 | 第81-84页 |
详细摘要 | 第84-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