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Mesh网络背景及其意义 | 第17-20页 |
1.1.1 无线Mesh网简介 | 第17-18页 |
1.1.2 MAC层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1.3 ACK确认机制背景 | 第18-19页 |
1.1.4 BP压缩问题背景 | 第19页 |
1.1.5 资源分配问题背景 | 第19-20页 |
1.2 现有成果综述 | 第20-22页 |
1.2.1 ACK确认机制综述 | 第20-21页 |
1.2.2 BP压缩问题综述 | 第21页 |
1.2.3 信道资源分配问题综述 | 第21-22页 |
1.3 论文内容 | 第22-25页 |
1.3.1 本文工作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 第22页 |
1.3.2 内容安排 | 第22-25页 |
第2章 Mesh网改进的自适应ACK机制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ECMA协议中的ACK机制及其吞吐量 | 第26-29页 |
2.2.1 ECMA协议中的三种ACK机制 | 第26-27页 |
2.2.2 ECMA协议中的三种ACK机制的吞吐量计算 | 第27-29页 |
2.3 改进的ACB确认机制及其吞吐量 | 第29-31页 |
2.3.1 ACB确认机制 | 第29页 |
2.3.2 吞吐量计算 | 第29-31页 |
2.4 改进的SA-ACK机制 | 第31-32页 |
2.5 数值结果分析 | 第32-40页 |
2.5.1 参数选取 | 第32-35页 |
2.5.2 单跳情况下的自适应确认机制 | 第35-37页 |
2.5.3 多跳情况下的自适应确认机制 | 第37-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一种Mesh网信标期压缩问题的研究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信标期压缩问题 | 第42-46页 |
3.2.1 ECMA-368协议 | 第42-44页 |
3.2.2 信标期压缩问题 | 第44-46页 |
3.3 信标期压缩算法 | 第46-51页 |
3.3.1 ECMA的信标期压缩方法 | 第46-47页 |
3.3.2 D-2贪婪图着色算法 | 第47-49页 |
3.3.3 改进的快速信标期压缩算法 | 第49-51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51-54页 |
3.4.1 系统参数 | 第51页 |
3.4.2 需要移动设备数的比较 | 第51-53页 |
3.4.3 两种信标压缩算法的比较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基于时分复用的虚拟多信道分配问题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信道分配问题 | 第56-60页 |
4.2.1 系统模型 | 第56-58页 |
4.2.2 信道分配优化问题 | 第58-60页 |
4.3 资源分配算法 | 第60-63页 |
4.3.1 协议中的资源分配 | 第60-61页 |
4.3.2 基于图染色问题的信道分配算法 | 第61-63页 |
4.3.3 多跳网络的链路分配 | 第63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63-67页 |
4.4.1 系统参数 | 第63-64页 |
4.4.2 信道分配的染色 | 第64-66页 |
4.4.3 网络的吞吐量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确认机制和信标自适应硬件上的实现 | 第69-81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系统整体架构 | 第69-71页 |
5.2.1 SB3500的基本架构 | 第69-70页 |
5.2.2 MAC上层的上下层接口 | 第70-71页 |
5.3 MAC上层操作模块 | 第71-76页 |
5.3.1 操作模块的分割 | 第71-73页 |
5.3.2 任务描述 | 第73-76页 |
5.4 平台上的软件实现 | 第76-80页 |
5.4.1 ACK确认机制的实现 | 第76-78页 |
5.4.2 信标期融合与压缩的实现 | 第78-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总结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