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形态--参数化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探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参数化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仿生形态的探究 | 第12页 |
1.2.3 参数化景观的兴起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仿生景观形态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6-25页 |
2.1 仿生设计学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2 景观形态仿生设计基本依据 | 第17-19页 |
2.2.1 形态仿生设计对科学技术的推动 | 第17-18页 |
2.2.2 形态仿生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 第18-19页 |
2.3 景观形态仿生设计特点 | 第19-21页 |
2.3.1 抽象艺术性 | 第19-20页 |
2.3.2 多重科学叠加综合性 | 第20-21页 |
2.3.3 无限再创造性 | 第21页 |
2.4 景观形态仿生设计方法 | 第21-25页 |
2.4.1 外在表皮的形态模仿 | 第21-22页 |
2.4.2 内在结构形态模仿 | 第22-24页 |
2.4.3 模仿形态合理化提升和变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参数化景观仿生形态设计生成机制 | 第25-43页 |
3.1 参数化发展的动力 | 第25-26页 |
3.1.1 景观设计自我驱动 | 第25页 |
3.1.2 数字引擎推动 | 第25-26页 |
3.2 仿生形态的设计生成因素 | 第26-29页 |
3.2.1 现象设计生成 | 第26-28页 |
3.2.2 图解设计生成 | 第28-29页 |
3.3 参数化仿生形态设计的逻辑关系 | 第29-43页 |
3.3.1 仿生形态逻辑关系 | 第30-34页 |
3.3.2 仿生形态算法逻辑关系 | 第34-43页 |
第四章 景观仿生形态设计的参数化方法 | 第43-66页 |
4.1 参数化仿生形态的设计过程 | 第43-44页 |
4.1.1 找形 | 第43页 |
4.1.2 细分 | 第43页 |
4.1.3 重组 | 第43-44页 |
4.2 参数化仿生形态的设计平台 | 第44-48页 |
4.2.1 借助三维软件平台的参数化软件 | 第44-47页 |
4.2.2 参数化操作界面的软件 | 第47-48页 |
4.3 参数化仿生形态的技术操作 | 第48-66页 |
4.3.1 形态的视觉效应 | 第48-50页 |
4.3.2 思维逻辑的推演 | 第50-51页 |
4.3.3 新技术的运用 | 第51-66页 |
第五章 景观设计中仿生形态设计的总结和反思 | 第66-68页 |
5.1 参数化仿生形态设计的思考 | 第66页 |
5.1.1 对自然形态的理解有限 | 第66页 |
5.1.2 技术理解的局限性 | 第66页 |
5.2 对仿生参数化景观的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