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有关社会组织双重规制体制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有关学会和科协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3 有关权力结构与利益关系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3.1 社会组织 | 第18-19页 |
1.3.2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 第19页 |
1.3.3 权力与权力结构 | 第19-20页 |
1.3.4 利益与利益关系 | 第20-21页 |
1.3.5 法团主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双重规制下的权力主体及权力来源 | 第25-31页 |
2.1 双重规制体制概述 | 第25-27页 |
2.1.1 双重规制体制的形成过程 | 第25-26页 |
2.1.2 双重规制体制的“强制性”特征 | 第26-27页 |
2.2 双重规制下两类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 | 第27-30页 |
2.2.1 双重规制下的核心权力主体及权力来源 | 第28-29页 |
2.2.2 双重规制下的派生权力主体及权力来源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双重规制下的权力结构及利益关系 | 第31-42页 |
3.1 双重规制下的权力结构 | 第31-36页 |
3.1.1 双重规制下的权力结构格局 | 第31-35页 |
3.1.2 双重规制下的权力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3.2 双重规制下权力主体的利益关系 | 第36-41页 |
3.2.1 社团管理局与科协:权力“分享”,责任共担 | 第37-38页 |
3.2.2 科协与挂靠单位:提供资源,保权获利 | 第38页 |
3.2.3 科技社团党委与挂靠单位:协同党建,党政监督 | 第38-39页 |
3.2.4 学会:多方支持,争取资源 | 第39-41页 |
3.3 双重规制的影响 | 第41页 |
3.3.1 权力结构阻碍学会发展 | 第41页 |
3.3.2 利益关系阻碍体制变革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直接登记下的权力结构转换 | 第42-55页 |
4.1 直接登记体制概述 | 第42-43页 |
4.1.1 直接登记体制的背景分析 | 第42-43页 |
4.1.2 直接登记体制的创新目的 | 第43页 |
4.2 直接登记下权力结构转换的理想愿景 | 第43-46页 |
4.2.1 直接登记变革的理想愿景 | 第43-45页 |
4.2.2 理想愿景下权力变化的可能方向 | 第45-46页 |
4.3 直接登记下权力主体的行为动机及互动过程 | 第46-50页 |
4.3.1 权力主体互动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4.3.2 权力主体互动的方式:争权、增权、分权与弃权 | 第47-50页 |
4.4 主体权力结构转换的可能性预判 | 第50-54页 |
4.4.1 社团管理局:发散式偏差 | 第50页 |
4.4.2 科协:开拓式偏差 | 第50-51页 |
4.4.3 挂靠单位:滞后式偏差 | 第51页 |
4.4.4 科技社团党委:腾空式偏差 | 第51页 |
4.4.5 学会:缩水式偏差 | 第51-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主体权力结构转换的验证 | 第55-65页 |
5.1 主体权力结构转换的验证方法及依据 | 第55页 |
5.1.1 政策条文:直接的例证 | 第55页 |
5.1.2 实地访谈:有效的证明 | 第55页 |
5.2 主体权力结构转换的现实验证 | 第55-64页 |
5.2.1 责任分担:合作式分权 | 第55-56页 |
5.2.2 利益维护:主动式扩权 | 第56-61页 |
5.2.3 重在后端:整合式监管 | 第61-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73页 |